外资企业合谋发力国内基层医械市场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外资企业合谋发力国内基层医械市场
  仍在发酵中的医疗器械“蛋糕”,早已散发着诱人气息,招来各方关注。8月2日,医疗器械企业柯惠医疗(Covidien)正式宣布,其斥资4500万美元、耗时3年投资建设的上海医疗研发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柯惠医疗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顾宇韶表示:“该研发中心的设立是柯惠医疗专注中国市场发展系列计划的最新举措,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市场对柯惠医疗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球不少大型的医械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中国市场;受到人口老龄化、相关疾病谱等因素影响,中国未来的医械“蛋糕”还会继续做大,市场竞争也将越演越烈。

  谋本土化

  这家全球500强公司的上海研发中心占地约9290平方米,共有17座实验室,包括业内顶尖的外科模拟手术室,到2016年预计研发人数将超过300人。

  柯惠医疗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吴东向记者介绍:“通过与使用柯惠产品的中国本土医疗专家保持密切合作,我们不断调整产品设计,满足中国和亚太新兴市场的需求,加快开发肝癌等多发疾病的医疗器械类产品。”

  事实上,跨国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柯惠医疗并非首例。不久前,通用电气(GE)就斥资8000万美元在成都建立专门研发医疗器械的研发中心,并表示希望借此能为其医疗器械的开发带来增长;7月,全球最大的微创外科内窥镜设备及器械制造企业——德国卡尔史托斯内窥镜公司(KARLSTORZGMBH&Co.KG)中国区总部项目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启动,旨在加强本地化研发能力,将全球最先进的内窥镜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进一步提升在中国本土的创新能力。

  业内资深人士彭蕴亮告诉记者:“目前像西门子等大型医械企业都已经做得很大,几乎都在国内设有研发中心,并且都在开展本土化工作,也逐渐建立起相应的渠道。”

  以CT设备为例,2010年GE、西门子、飞利浦、东软和东芝等5家企业占据国内市场份额高达92%。

  渗入基层

  医疗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商务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卫生部先后在今年出台了具体的发展纲要,医疗器械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顾宇韶指出,医疗体制改革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医药走在了前面,医疗器械相对滞后,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

  对此,彭蕴亮分析:“首先,随着人口红利到期,我国迎来了老龄化社会。医疗器械的需求增长会非常快。其次,相关疾病诊疗中医疗器械的普及率也在逐步提高。例如,2004年以前还是比较高端的X线-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包括正电子发射型断层仪,即PET)现在上海的三级医院肿瘤科几乎都已配备。再次,随着研发投入增加,先进的器械也越来越多,这个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基于对市场的看好,不少外资企业不吝对研发的投入。以柯惠医疗为例。2011年,柯惠医疗的研发资金占总销售额近5%,预计未来2年在全球范围内将推出50多款新产品;同时,对中国市场研发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据透露,今年将有新产品推出市场。

  这块“蛋糕”对医械巨头的吸引力与日俱增,甚至已有不少跨国企业将市场伸向基层。

  吴东向记者表示:“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的空间非常大,柯惠医疗将开发出适合基层医疗使用的产品,并从培训医务人员等环节着手,力求将简单、实用的产品覆盖基层市场。”

  无独有偶,GE成都研发中心就着力关注为农村健康事业研发医疗器械,比如手持式超声和电信技术,使农村医院的医生可以在乡村诊所为患者进行诊断。这将包括仿真领域,客户可以对技术进行尝试,并提出改进建议。全球最大的医疗成像及信息技术公司锐珂医疗(Carestream Health)从2005年开始,就进行战略调整,主要精力投向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医疗市场。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外资企业合谋发力国内基层医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