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补贴及削减政策 孰是孰非?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新能源补贴及削减政策 孰是孰非?
目前,以光伏业为突出代表,国际社会掀起了削减新能源补贴的风潮。一部分人认为,这一举措是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阻碍,巴菲特即明确指出:“没有补贴,无论太阳能还是风能都无法维持。”但也有人表示,这一举措契合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阶段,释放出已进入成熟期的信号,是必要且适当的。两者孰是孰非?

      不可否认,补贴政策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社会投资,增加社会就业,促进产业发展。例如,得益于价格支持、数量要求、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等补贴政策,欧盟国家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领域实现了快速增长,长期位于世界前列,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讲,补贴都不可能是无止境的。从市场与政府的辩证关系来看,在发展初期,产业自我成长能力差,有必要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培育,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但是,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就必须逐步退出,市场机制上位,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避免过度投资形成泡沫,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因此,伴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提高、成本的下降,新能源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相关补贴的减少成为一种必然。否则,稳定不变的补贴和不断下降的成本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既让他们得到了远高于预期的利润率,催生惰性和依赖,而且还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实际上并不利于产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当然,补贴削减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这将影响到各国新能源既定目标的实现。例如,采取这一举措之后,欧洲很多国家的光伏装机量环比出现大幅下挫。但是,这并非就是对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判了死刑,因为削减的那部分补贴仍主要集中在生产和安装环节,通过技术研发方面的补贴,争取获得高附加值而非低端产品的以量取胜,可以开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另一条道路。

       总之,削减新能源补贴是一种大趋势。对于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国家和地区而言,更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但需要注意的是,补贴削减要注意速度和幅度,不能骤减和大减,需要根据本国产业成熟度的实际情况。从国际上来看,虽然德国、意大利、捷克、法国及西班牙等国家均作出了削减新能源补贴的决定,但政策的力度不同,执行的期限也不同,而决策依据主要是基于他们对自身技术和产业发展阶段的认识和评价。

      近年来,凭借国内资源和制造成本优势,在政府补贴的支持下,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大国。但从整体来看,由于新能源技术并不成熟,成本与其他能源相比不具备竞争性,仍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导入阶段。因此,从国内来看实施补贴是合情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文件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目前国内仍存在新能源补贴到2020年的说法。

      尽管如此,业内也不应该抱着过于乐观的态度。从国际上来看,在很多国家已明确表态削减新能源补贴的前提下,中国若继续实施补贴难免会引起非议,被认定为不公平竞争。例如,美国已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表示将施加较高的惩罚性关税,有可能会带动其他国家效仿,这将对中国构成严峻的国际环境。可见,国际上新能源补贴削减的政策导向对中国的国内补贴政策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因此,面向未来,中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需要采取谨慎、灵活的方式。一方面,补贴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手段和形式。鉴于我国的新能源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核心技术缺失,因此可以将补贴从生产向研发进行转移,促进国内企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进步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新能源补贴削减是大趋势。伴随着产业逐步成熟,补贴要逐步解放出来转移到其他新兴领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新能源补贴及削减政策 孰是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