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建设在升级 结构持续优化、利用更为高效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将能源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拟定了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实施了一系列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内容涉及税收、融资等方面,有效推动了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采煤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煤炭开采能力达28亿吨,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全年新增煤炭产能9500万吨,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32亿吨。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勘探开发体系,在复杂段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方面的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我国石油开采能力达1.92亿吨;原油加工能力近4亿吨,居世界第二位。2004年,“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建成投产,2011年,“西气东输”二线干线工程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可稳定供气30年以上,使我国4亿人口受益。

  

  10年来,我国电网建设进入历史新阶段。2004年,为了缓解电力供需紧张局面,国家加大了电力建设力度,一大批电源项目建成投产,电力全年新增发电能力5000万千瓦。2009年,我国电网建设具备建设特高压电网技术能力,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启动。“西电东送”作为我国电力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电源、电网建设工程,截至2010年总投资已达5265亿元(不包括三峡电站),“西电东送”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电力输配能力。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全国农村建成户用沼气池3050万户,年产沼气约120亿立方米。2010年,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电CP1000技术通过评审,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具备出口条件。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我国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从能源消耗型向可持续资源利用型转变。同时,合理布局东、中、西部能源产业发展模式,将水电开发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发展核电、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数据显示,200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下降到69.4%,其他能源比重上升到30.6%,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提高到7.2%。如今,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与天然气以及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调整能源结构,国家计划投资4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规划完毕。

  

  今年上半年,我国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稳步增加。全国水电装机20231万千瓦,同比增长6.4%;风电装机5258万千瓦,同比增长41.8%;核电装机1257万千瓦,同比增长16.2%。

  

  为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央财政还在购置补贴、税收优惠、科技研发、政府采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能源利用更为高效

  

  根据能源消费有关规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人均能耗将快速上涨,直到后工业时代才保持稳定。我国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为了应对人均能耗上涨趋势,近年来,我国在加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不断采用新技术,挖掘管理潜力,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10年来,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2.9%。“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吨标准煤。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火电供电煤耗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与2005年相比下降10.0%;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8.6%;吨钢综合能耗由688千克标准煤降到605千克标准煤,下降12.1%;乙烯综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14.3%。

  

  10年来,节能减排首次成为我国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从结构优化、重点工程、技术支撑、加强管理、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节能减排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同时,我国大力倡导低碳经济,追求绿色GDP,加强能源技术改进和减排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