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瀚海中解决“世界难题”的“冒险家”

如果列举世界级地质难题的话,塔里木油气勘探一定名列前茅。”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总地质师王招明对中新社记者说。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周边山峰陡峭,沟壑纵横,中部是素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天地表温度最高达74摄氏度,埋个鸡蛋可以烫熟。黄沙之下的巨厚沉积地层,经过多期沉积和多次裂变,被弄得支离破碎,像是打碎之后又被踢过几脚的盘子,油气资源埋藏深、温度高,勘探难度可想而知。

  针对这样的地形,著名科学家朱光亚曾经感叹:原以为我们搞航天工作的“上天”很难,没想到你们搞石油钻井的“入地”更难。

  可塔里木油田公司的总经理周新源却说,“创新是要冒风险的,特别是搞勘探的人,一定要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的能力,从失败中站起来的精神。”

  这个爱“冒险”的老总是个“石油地质勘探迷”。1979年参加高考时,他在十个报考志愿中填写了九个地质勘探专业,最终被西南石油学院勘探专业录取。从大学毕业成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技术员到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处地质大队的副队长、工程师再到现在的塔里木油田老总,对勘探的喜爱让他在这个地质工作者的乐园中乐此不疲。

  周新源回忆说,他最悬的一次“冒险”是在大北3井。2007年,这口井原设计井深6550米,两次加深打到6950米依然没有油气显示,此时井身结构已经超过工程技术的极限,再打下去随时都有报废的可能。“那一刻,心里发毛,任何一个闪失就要损失上亿,弄不好就井喷。”周新源说,可如果就此完钻,又太不甘心。经过与技术人员反复分析地层结构图、深入研究求证,他果断下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向7000米挺进!

  这次的“大胆”换来了柳暗花明,大北3井喜获高产工业气流。大北3井的成功没有让周新源骄傲,他要求自己的勘探队伍必须珍惜每一次的经验,学习国外引进的技术,提出“智能油田”的构想。“学会先进技术后,我们自己配套实施,这样成本也就降下来了。”周新源说。

  凭着这种执着的精神,这个“冒险家”为塔里木油田带来了油气勘探上的“满盆开花”,库车、塔北、塔中三大阵地战储量大幅增长,油气三级储量连续六年超过4亿吨,2011年达到5.43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特别是相继发现大北3、克深2两个千亿方级大气田,落实了大北1气藏2000亿方以上的天然气资源规模,使得塔里木第一个万亿方天然气大场面基本明朗。

  “我只是一个工作的带头人,一个后勤部长。”周新源用四川话笑着说。周新源是广东兴宁人,这一口四川话是跟川庆物探队的工人们学会的。

  川庆物探队的工作地点在天山南翼的迪北1井,从库车市的轮台县出发,约莫110公里的山路后再坐着沙漠车跌宕20分钟便能看到物探队的野营帐篷。包括川庆物探公司总经理孙建库在内的1624名员工就在这方圆7百平方公里的“刀背脊”上进行涉水、涉爆作业。

  问起周新源来过迪北1井几次,他调侃说“反正回锅肉吃了不少。”这个“回锅肉”是有说法的,孙建库告诉记者,四川人不吃肉是不行的,牛羊肉吃了又“没劲儿”。周新源知道后就特意为物探队批了食物供给,不论是猪蹄还是排骨,反正得让四川员工吃上猪肉。

  据孙建库介绍,周新源每年都要花超过两个月的时间,深入生产一线调研,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分布在56万平方公里内的每一口探井,每一勘探工区,每一个建设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总每次来了最高兴的,就是和工人们一起吃顿回锅肉。”孙建库说。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标语在塔里木油田随处可见。周新源走到一线,一个个井上工人一看周新源,就放下手上工作冲上前去握手留影,那脸上自然露出的激动和微笑让人发现,取代“荒凉”的,是来自带头人给予的那颗“定心丸”,也是弥漫在戈壁瀚海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