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高温”他汀类药市场争宠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降血脂“高温”他汀类药市场争宠
  血脂异常是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危害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我国每年死亡人数中约有40%死于心血管疾病。我国心血管病以缺血性(包括冠心病和脑血栓)为主,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是引发这些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包含胆固醇、甘油三酯、类脂等不同成分,其中,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心肌梗死的“元凶”,脑血栓的“帮凶”。当前,血脂异常的首要治疗目标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引用近年相关报道的数据,近年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现患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2012年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慢性病防治分委会达成的“慢性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到,我国有33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而从局部地区看,我国血脂异常发病率情况远比上述数据要严重。

  关于血脂异常的治疗药物,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将临床上供选用的调脂药物分为如下几大类: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其它调脂药。为了解降血脂药物在医院市场情况,笔者对22城市样本医院降血脂药物各品种按照指南分类进行归并并系统分析。

  增长情况:优于整体增速

  22城市样本医院数据显示,降血脂药用药市场增长迅速,采购金额从2007年的45,85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18,271万元,市场规模增长了1.6倍。2008年及2009年同比增速高达30%以上,2010年及2011年增速有所减缓,但每年仍然以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5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7%。

  从降血脂药增长率与所属大类及整体药物市场比较看出,降血脂药每年的同比增长率均超过了心血管系统药物与整体药物市场的增长率,降血脂药物5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6.7%,也远超过心血管药物的20.6%增长率与整体药物市场的20.0%增长率,降血脂药物具有更强劲的增长态势。

  降血脂药物的市场增速已连续多年快于心血管药物总体市场,其在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所占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从2007年占比8.21%提高到2011年的10.01%。降血脂药在整体药物市场的份额同样也在提高,2007年占到1.08%,2011年占到了1.34%。

  类别变化:他汀类领先

  样本医院中,降血脂药物主要由他汀类、贝特类等5类构成。比较2007年与2011年两年的降脂药物类别构成,他汀类药物均占有大部分份额并且有所提高,2007年占比77.2%,2011年提高到84.1%。贝特类、烟酸及其衍生物、其它调脂药3个类别的占比均降低,其中贝特类从2007年占比7.5%降到2011年的4.5%,烟酸及其衍生物从6.4%降到2011年3.5%,其它调脂药从8.8%降到7.8%。另外,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仅占非常小的份额,2011年比2007年略有增加。

  各类降血脂药物增长速度有明显差异,以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看,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是增长最快的类别,CAGR高达175%,但由于其用药金额很小,对降血脂药总体市场影响不大;他汀类CAGR达29.4%,明显高于降血脂药总体的增长速度,也高于除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之外的其它类别降血脂药,增速位列各类降脂药的第二位;贝特类、其它调脂药、烟酸及衍生物等其它几个类别的CAGR都低于降血脂药总体的增速。从市场份额及增速上看,他汀类降血脂药是增长强劲、规模最大的降血脂药物类别,占主导地位。《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及临床应用实践表明,由于他汀类药物作用肯定、不良反应少、可降低总死亡率以及有降脂作用外的多效性作用,联合降脂方案多由他汀类药物与另一种降脂药组成。他汀类的降血脂治疗的核心临床地位是其市场增长的基础。

  剂型构成:片剂为主

  降血脂药物片剂为最主要的剂型,其次为胶囊剂及很少量的丸剂。2007年,片剂、胶囊剂及丸剂份额分别为75.89%、23.84%与0.27%;2011年,片剂、胶囊剂及丸剂份额依次是83.69%、15.84%与0.47%,5年间,片剂份额增加,胶囊减少。从5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看,片剂为29.9%,胶囊剂为14.4%,丸剂为45.1%。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降血脂“高温”他汀类药市场争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