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身性水肿为突出表现的幼年皮肌炎一例

患儿男,7岁。因“皮疹20余天,浮肿2周伴乏力”于2010年8月5日入院。入院前20余天,患儿肩背及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全身散在片状红斑,后皮疹部分破溃,伴触痛。入院前2周,皮疹处出现局部肿胀,逐渐发展为全身水肿,体质量增加12kg。入院前2周,患儿自觉乏力并进行性加重,至入院前1d已不能上台阶和蹲起,行走易跌倒。患儿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喘、憋气、腹痛、头痛、抽搐等,大便正常,尿量不少。既往体健,父亲家族有高血压史。体检:体温37.7℃,心率14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0/100mmHg(1mmHg=0.133kPa),体质最67kg。神志清,精神反应可,由轮椅推人病房。全身水肿明显,皮肤可见大片暗红色皮疹,双下肢及臀部可见融合成片的出血性疱疹,部分皮肤糜烂或形成溃疡。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不能独坐和站立,平卧不能抬头和翻身,四肢肌力近端Ⅱ级、远端Ⅳ级,伴肌肉压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存在。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片和B超(腹部和甲状腺)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结果示左心室肥厚;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磁共振成像(MRI):于FSEIR序列见大腿、盆腔内及臀部肌肉信号明显增强,脂肪层水肿,髋关节及膝关节少量积液。血红蛋白139g/L,白细胞22.29×109/L,中性粒细胞0.81,血小板284×109/L;尿常规正常。红细胞沉降率60mm/1h,血钙78mg/L,肌酸激酶27179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13U/L,乳酸脱氢酶(LDH)1635U/L,丙氨酸转氨酶(ALT)176U/L,总蛋白48.4g/L,白蛋白23.2g/L,球蛋白25.2g/L,肾功能正常;免疫球蛋白轻度增高,补体正常,抗核抗体、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均阴性;微小病毒B19(HPVB19)DNA阴性。入院后予甲泼尼龙80mg/d静脉滴注,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共60g及卡托普利降压等对症治疗,体温正常,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第5天开始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g/次,连续3次,1周后又予1次)。3次冲击后改用泼尼松60mg/d,并加用甲氨蝶呤(25mg/周)口服。住院2周肌力改善,水肿逐渐消退,复查肌酸激酶320U/L,AST60U/L,LDH558U/L,ALT91U/L,白蛋白33.3g/L,血钙84mg/L。住院4周患儿体质量降至55.5kg,全身无水肿,可自行翻身、独坐和搀扶下行走。复查MRI原肌肉内高信号范围较前明显缩小,脂肪层水肿减轻,好转出院。目前已随访8个月,激素减至隔日20mg,继用甲氨蝶呤,肌力和肌酶完全正常,日常生活自理,原破溃皮损形成瘢痕,未出现皮下钙化和脂肪萎缩。

讨 论 根据患儿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肌源性损害、MRI改变和皮肤损害,幼年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诊断成立。其皮疹并非JDM常见的向阳疹(heliotrope)和Gottron征,而且以显著的全身性水肿为突出表现,加之其肥胖导致早期水肿和肌无力被忽略,从而增加了诊断的难度。患儿不存在明显的心、肝、肾和甲状腺疾病,轻度的低白蛋白血症也不足以解释其严重的全身性水肿,强烈提示水肿系JDM本身所致。受累肢体的局限性水肿是JDM常见的临床表现,伴发全身性水肿则较为罕见。截至2008年的英文文献中,仅有22例JDM伴全身性水肿的报道,而在国内尚未见此类病例。JDM的全身性水肿主要源自皮下组织和受累肌肉的水肿,其发生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与全身血管病变导致毛细血管内皮损害和通透性增加有关,还有作者推测可能与HPVB19感染有某种相关性,但本例并未检出HPVB19。伴全身性水肿的JDM容易被误诊,Zedan等和Chandrakasan等报道的2例患儿均被误诊为肾病综合征。合并全身性水肿也被认为是病情严重的一个表现,而且对口服激素的治疗反应欠佳。Mehndiratta等报道的1例出现全身性水肿的8岁JDM最终死于败血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本例在明确诊断后,即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接续足量口服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并配合IVIG治疗,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远期疗效和预后还需长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