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电极位置及左心室起搏QRS形态影响CRT长期预后

对于特定的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率。然而不同患者对于CRT的反应性不同,影响CRT效果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手术相关特征,如左室电极的位置、右心室电极位置、左室起搏的QRS波形态可能影响CRT的长期预后,但是目前尚缺乏该方面的研究。

据此,Jastrzebski M等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该研究旨在探讨CRT术前特征、CRT手术相关特征对长期预后的影响,CRT手术相关特征包括:左室电极位置、左室起搏QRS波形态、右室电极位置及左右心室电极之间的距离。

研究入选该中心6年内362例CRT患者,所有患者均记录CRT术前心电图、单纯左心室起搏心电图及双心室起搏心电图;通过单纯左心室起搏心电图可确定左室起搏部位,当V1、V2导联QRS波均为正向时,提示起搏部位为后侧壁非心尖部,而V1或V2导联QRS波负向时,提示起搏部位在左室前壁心尖部;所有患者通过X线影像确定左心室电极及右心室电极的位置;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再入院率,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相关影像因素。

该研究结果如下:平均随访时间27.4±16.9月,其中有79例死亡,62例为心血管死亡,99次非计划性再入院,1年及2年的全因死亡率为8.2%和18.0%。左室起搏心电图形态及左室电极位置是患者死亡及病情加重的预测因子,其中单变量模型提示,左室前壁心尖部起搏形态的心血管死亡危险比为1.8,多变量模型的危险比为1.7。单变量模型提示左室电极位于间隔部及心尖部的心血管死亡危险比为2.1,多变量模型的危险比为1.9。

根据该项研究可得出下列结论:左室前壁心尖部起搏QRS波形态及左室电极位于间隔部及心尖部可使CRT的影响CRT的长期预后,在CRT手术时因避免上述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