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体系持续的关键在“顶层设计”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医保体系持续的关键在“顶层设计”
 近几日,《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草案)》开始在市人大常委会官方网站上征求市民意见,其中有两个变化颇为吸引眼球:其一,明确参保对象应覆盖行政区域内的全体城乡居民以及非本市户籍的从业人员,特别强调在校学生应当参加本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而且是“强制执行”,学校未按规定执行会受到相应处罚;其二,将条例实施后首次参加广州市社会医保的人员享受退休人员医保待遇的缴费年限,从之前的10年,提高到了15年。

  前者的“强制”,虽然有利于将当下的“制度全覆盖”推进为现实中的全覆盖,有利于加强医保制度的共济性,但是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当前医保构架下的“自愿性”原则相冲突的;后者的“延长”,虽与现行法规没有抵触,但却触动了大量参保人的现实利益。更耐人寻味的是,广州市人社局在7月下旬计划提高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但在征求民意过程中由于舆论反应强烈而搁置;那为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又顶着“雷”再次计划对医保缴费动刀?细看之下,两项政策各有千秋,又殊途同归——都是想扭转当下医保基金征缴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日益增大的趋势,为不堪其重的财政减压。

  近年来,为了提升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为了弥补历史欠账,为了满足强烈的“民生”诉求,财政的补贴力度越来越高。财政预决算数据显示,2010年,国家财政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支出是4804亿元,其中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是2228亿元,超出当年预算额6.7%,相比2009年更是增长17.7%。但是,依靠政府强力推动和大量补贴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只能算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短期缓冲措施。医疗保险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民众将健康状态提高到某一个理想的水平,将疾病风险所带来的财务后果控制在某个理想的范围之内。如果实现这些理想所需要的资源,超过缴费者意愿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的数量,其结果,日益增大的赤字压力之下,医保病人要么必须忍受拥挤和长时间排队等待的“煎熬”,要么只能选择“用脚投票”,选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医疗保障需求,这种局面所蕴含的公平状况,必然是难以让公众接受的,也只会带来社会风险的激增。因此,政府一味地补贴只能是短期内的“权宜之计”。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广州市想利用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促进参保缴费,进而扩大费基、提高缴费人总量,同时加大征缴力度,以便提升医保体系的财务可持续性。动机无可厚非,手段虽有瑕疵但大致符合法理,社会接受性却不高。原因也很简单:第一,在医保制度架构上,公平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不同身份人群可以享受的保障水平差异毋庸讳言。好在按中国医疗保障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趋势来看,打破身份分割、提升公平性是近几年的大方向,这一问题将很快成为历史。

  第二,在具体措施上,“强制”约束是以对违规者的处罚作为执行保证,而“延长缴费时间”无疑是在提高新参保者的制度责任,放眼四海,类似这样的限制性规定和福利削减措施总是得不到众人的欢呼。但是,为了社保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运转,这两类措施常常不可回避。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了实现医保全覆盖的宏伟愿景,借鉴麻省经验,极力推动立法强制个人购买医疗保险,并且规定,从2014年起,不购买医疗保险的个人需要支付罚金,但这一条款却因被诉违宪而饱受争议,幸亏最高法院以国会拥有征税权为由,以5∶4的微弱优势让奥巴马医改法案的这项核心条款得以保存。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医保体系持续的关键在“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