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培养机制欠缺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医生培养机制欠缺
  交班、查房、上手术、下手术、出门诊、值夜班……这是广东省某三甲妇幼医院外科医生翁乐之(化名)的工作常态。两年来,他几乎隔天一个24小时班,翌日还得做手术。

  像翁乐之这样的年轻儿科医生并不少,由于人手缺乏,他们不得不连轴转,日均睡眠不足6小时。与此同时,家长们有形无形施加在儿科医生身上的压力也较其它专科大。

  结果,“儿科医生荒”从二级医院到三甲医院大面积蔓延。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彭炜表示,截至2011年底,广东只有3家专科儿童医院,儿科床位25445张,儿科医生8072人,平均每千名儿童拥有床位1.44张,儿科医生0.46人。

  小病号人满为患

  “不管你是发烧,拉肚子,咳嗽,或者是手足口病,都要等6-8个小时!如果你能等就挂号。不能等,请去其他医院!”

  “晚上看病也要等五六个小时,但如果不是急病谁会晚上去医院?”日前,广州市民张女士下班发现儿子高烧至39摄氏度,晚上8点多仍然高烧不退,急忙把孩子带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

  结果从晚上8点多到9点半的号全部挂满。张女士只好带着儿子在一旁等,直到凌晨1点多才排上。“起码百来个病人,但医生就只有2个,过了12点就只剩1个医生,估计全部人看完就到天亮了。”

  记者上周夜间探访该医院,晚上7点走进夜诊大厅已经听到阵阵孩子的哭声。4个诊室外都坐满了人,每当一个小病号从诊室走出,其他人马上围在门口探望;候诊的约有五六十名孩子及家长,孩子大多是三岁以下。

  不仅医生少,护士也不多。

  接诊处只有一名护士,既要登记“小病号”的各种信息,又要为他们检查体温,并负责叫号,还得耐心回答各位家长的问题。在她身后的保安甚至也成为了家长们的“救命稻草”:哪里交钱,哪里量体温,哪个诊室在哪里……

  患者数量猛增,医生数量有限,这种医患比的失衡决定了病人等待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尤其在儿科(如图,曾强摄)。于是不管是妇幼专科医院,还是大型综合医院,儿科的小病号总是排上一长串。

  “下午4点多来挂号,等了5个多小时才看上医生,晚上10点半才打上点滴,要打三袋,意味着还要等3个多小时。”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扁桃体发炎引发高烧的小俊家人无奈地告诉记者,为了看这个病,全家在医院起码耗上7个多小时。

  在广东省妇幼保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深圳儿童医院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儿科积压着大量小病号的现象如出一辙,且长期持续。

  不少医院的分诊台、科室外还挂出“温馨提示”。如中山三院就曾挂出“急诊儿科患者候诊人数约60人,候诊时间约需6个小时,危重病人优先”;深圳儿童医院还贴出曾被网友广泛关注的“最牛告示”:“不管你是发烧,拉肚子,咳嗽,或者是手足口病,都要等6-8个小时!如果你能等就挂号。不能等,请去其他医院!”

  据了解,随着流感的阵发高峰、三伏天的热浪滚滚,儿科日夜诊、急诊在各大医院均是人满为患,特别是夜、急诊更为凸显。在广州市妇幼,平均每晚有五六百个病号,两三名值班医生应接不暇;在省妇幼,单是新建的番禺院区的外科也床位紧缺,最近晚上收下的小儿病人得睡到该科室住院部内的过道上,还不包括同样人满为患的新生儿科。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医生培养机制欠缺

查看完整回复请点击这里:
医生培养机制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