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表达的失调与淋巴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AID表达的失调与淋巴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北京生命科学院李夏璐实验室在FEBS Letter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RBM5 promotes exon 4 skipping of AID pre-mRNA by competing with the binding of U2AF65 to the polypyrimidine tract的文章。文中报道了肿瘤抑制因子RBM5 (RNA binding motif 5)可通过竞争性抑制剪接因子U2AF65对于3’剪接位点的结合,促进AID基因外显子4的跳跃。

AID(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deaminase)是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球蛋白基因发生CSR(class switch recombination)和SHM(somatic hypermutation)不可或缺的关键因子。无论是重组还是突变,AID蛋白改变基因组结构的特性决定了这一基因的表达必需置于极为严格的时空调节之下。已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AID表达的失调与淋巴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AID基因前体mRNA的选择性剪接产物可以编码具有不同生物学活性的蛋白。有研究表明,AID的选择性剪接具有“排他性”,每一个成熟B细胞中只存在一种形式的选择性剪接产物。这些结果提示,前体mRNA的选择性剪接很可能是AID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对于调控AID选择性剪接的分子机理尚不了解。

本文首先发现肿瘤抑制因子RBM5过表达能在HeLa细胞中有效促进AID mini-gene外显子4的跳跃。进一步的工作表明一现象是由于RBM5抑制AID内含子3的剪接造成的,并且RBM5的抑制作用依赖于AID基因该内含子3’剪接位点的强度。剪接位点序列的突变以及凝胶迁移实验结果继而揭示,RBM5能竞争性抑制剪接因子U2AF65与该内含子3’剪接位点上游多嘧啶区的结合,从而在剪接体装配的早期抑制内含子3的剪接。这一工作不仅为了解AID选择性剪接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进一步解析肿瘤抑制因子RBM5在mRNA剪接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信息。

我所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金文星,以及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牛召阳为该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论文的其他作者还有吉林大学本科毕设实习学生徐丹,李夏璐博士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项研究由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资助,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AID表达的失调与淋巴癌的发生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