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纪实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纪实
  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也是中国石油履行三大责任、支持边疆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

  只要是西藏经济发展需要,只要是西藏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不管自然条件有多恶劣、工作生活条件有多艰苦,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都会把油送到。正是凭借着这种信念,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从1962年成立之初的几个加油点发展到2011年的107座加油站,遍布全区70个县(市、区),油(气)库更是发展到目前的8座,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有效保障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

  坚守在雪域高原

  中国石油在西藏共有107座加油站、1590名员工,这些员工常年工作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条件异常艰苦。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依然坚守在这里,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石油在西藏共有107座加油站,平均1万平方公里还不到一座。加上自然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油料平均调拨流通时间都要在半个月以上,资源偏紧时,供应就更加紧张。公司总经理王珺介绍说,在精心组织下,50年来中国石油累计向西藏供油700多万吨,为当地经济的跨越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在西藏,生活条件的艰苦还不是“最要命”的事情,青藏高原气压低、氧气稀薄等恶劣的自然条件才是最可怕的。特别是那曲、阿里地区,自然条件更为恶劣,就算是西藏本地人到了这里也难免会出现高原反应。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1590名员工工作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均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高原性缺血、视力减弱、胸肺机能减弱等疾病,不少员工40多岁时的身体机能就已经衰退到内地60多岁时的状况。

  西藏北部的双湖特别区,平均海拔约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自然环境最恶劣的行政区,被人们称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在那曲双湖特别行政区成为中国石油对口支援单位之前,西藏销售公司就在双湖设立了一个简陋的加油点。当时,加油员要用在内地早已被淘汰的手摇加油机加油。因为没有密闭油罐,加油员晚上只能露宿守护油品。2002年,中国石油双湖加油站工程动工,2003年底投入使用,中国石油醒目的标志开始高高地耸立在藏北高原。

  在这里,一年中有10个月是冬季,有200天以上刮着大风,冻土出现的天数甚至超过280天,平均气温仅为-13℃。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加油站的5名员工一年内只能吃上1个月的“冻蔬菜”,他们却用对事业的热爱,挑战着自己的生理极限。计量员格桑尼玛是拉萨人,2007年,他离家1000多公里、穿越无人区来到了双湖加油站。作为该站惟一的一名大学生,他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里。因为长期吃不上蔬菜,格桑尼玛患上了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体异常瘦弱而且血压很低。但他却说:“这里的条件比起自己家确实艰苦很多,但我已经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份工作。”

  加油站经理占堆是双湖本地人,今年48岁。1993年,他从计量员干起,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因常年在高海拔地区工作,他患有严重的痛风,手指上的关节肿大增生,几乎每年都要进行手术刮骨,同时他还患有高原性心脏病、高血压、高血糖等高原性疾病,走路一瘸一拐。他说:“我已经在这个岗位干了10年,我要坚持到最后,站好最后一班岗,争取光荣退休。”

  阿里,号称“高原的高原、屋脊的屋脊”,长期以来,札达、改则、普兰等地方没有加油站,给农牧民和从新藏线进藏旅游的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从2010年起,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开始在这些地方设置橇装加油设施,这些设施也成为阿里高原最亮丽的风景。

  札达橇装加油设施经理黄军胜今年23岁,去年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札达工作。他是广西人,刚开始的时候,他不适应高原恶劣的气候,对这里的饮食极不习惯。“这里吃的以牛羊肉、糌粑为主,没有蔬菜,吃不惯,有时饿了就勉强吃一点,结果全吐了,加上高原缺氧,反应非常厉害,身体状况变差了。”他说。在这里待久了,与藏族同胞接触多了,他开始学会一些使牛羊肉烹饪起来祛除腥味的方法,而且随着种植业的发展,在这里,他们可以种植一些简单的蔬菜。如今,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饮食结构,每天还要喝上几杯酥油茶。“这些食物其实真的很美味。”他说。

  札达橇装加油设施加油员索南加布,从札达加油站设立时就一直在这里从事加油员的工作。这里交通不便,尤其是前两年没有修通柏油路的时候,他都没能回过一次家。“我家在离这370公里的革吉县,道路不好走,我又放不下这里的工作,就一直没回家。”他说,“今年9月份,一位在札达加过油的游客到景点去参观,回来的时候发现油箱的油不够了,就给站上打电话求救。那天已经很晚了,特别冷。可是,我没有多想,马上把盛满油料的容器用摩托车送到了15公里外的游客身边。他们特别感动,一直说谢谢,说如果没有我们,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还说中国石油的服务棒,我听着可开心了。”

  做好牧民的石油“村官”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拓宽农牧民致富渠道,西藏自治区开展了“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和“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响应号召,在做好定点扶贫的同时,派驻优秀干部深入农牧区,开展驻村工作,成了牧民们的“贴心人”。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拓宽农牧民致富渠道,西藏自治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和为期三年的“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响应号召,在做好定点扶贫的同时,派驻优秀干部深入农牧区,开展驻村工作。

  在日喀则的昂仁县多白乡,2011年藏历新年到来之际,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派出4名同志进驻德夏村,承担起加强基层建设的任务。

  去年3月中旬,德夏村大部分群众还在为春耕春播缺少良种而发愁。工作组了解到种子需要提前一年预订,购买种子又困难重重。于是,他们四处打听。当了解到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还有青稞良种时,他们立即赶到白朗县巴扎乡,上门挨家挨户收购种子。工作组顾不上疲劳,你家200斤,他家300斤,忙碌了6个小时后,终于凑齐了青稞良种8049斤,解决了德夏村群众春播无种的问题。

  如果说解决良种是治标,那么教会农牧民种植技术就是治本。工作组的同志晚上学习农耕理论知识,白天就与技术人员和村民交流农耕经验。阵阵春风拂过,村民们在田里种下了种子,更多是播撒了希望。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中国石油西藏销售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