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的中国式“危机”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巧克力的中国式“危机”
    百乐美巧克力公司(Blommer,以下简称:“百乐美”)终于决定来到中国。而这一天,比玛氏晚了近二十年。

  资料显示,1993年,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其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德芙、士力架、M&M。如今,它在中国已经拥有两处巧克力工厂,分别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和浙江省嘉兴市。更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这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跨国家族企业。

  11月14日-15日期间,2012中国巧克力高层论坛在苏州举行。借助这次机会,百乐美家族完成了他在中国的首次亮相。有意思的是,百乐美也是一家跨国家族企业,有着70多年的历史,是美国最大的可可加工企业,约占全美可可加工业的47%。

  “中国市场充满机遇。”百乐美巧克力公司研发和产品质量总监谢恩·本尼迪克特在论坛上表示。作为后来者,谢恩们显得有些茫然。除了不太了解中国,也不了解中国人喜欢什么样的产品,甚至要借助翻译才能完成部分沟通。即便如此,谢恩们却很坚定。

  和谢恩判断相同的,还有百乐嘉利宝可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乐嘉利宝”)大中华区副总裁郭学研。不同的是,深谙世界巧克力发展趋势的他,已经不需要去介绍自己企业的优势和强项,他关注的是,各大外资品牌在中国不断加大投入、生产巧克力的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可可原料的可持续发展及适应中国的巧克力产品。

  郭学研还有一个优势,百乐嘉利宝2008年就在苏州建厂了,但其在中国的巧克力事业早在没有建厂之前就已经展开了。彼时的建厂,甚至标志着百乐嘉利宝将其亚太地区的中心由新加坡移至苏州。

  让郭学研们引以为傲的是:世界上每卖出4块巧克力、夹心巧克力或者巧克力蛋糕,里面就有1块出自百乐嘉利宝公司,或者其中的巧克力就是百乐嘉利宝生产的。

  “从巧克力零售的板块来讲,跨国公司确实已经占了绝对优势,玛氏的市场占有率已达40%以上,费列罗虽然没有在中国建厂,但其进口量和市场占有率也已经排在第二、第三位了。虽然,国内有金帝、金丝猴、天津也有很多代脂巧克力工厂。还有机会,但,竞争激烈。”郭学研对新金融记者说。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年消费巧克力在100克-200克左右,而日本和韩国人均年消费量都在1.3公斤以上,因此我国巧克力市场具有高增长性。

  另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巧克力产品销售额近120亿元,其中,外资品牌拿走了70%的市场份额,中国本土品牌只占30%。预计2012年,中国巧克力产品销售额有望增长30%,但外资品牌强势的局面依旧。

  代脂凶猛

  事实上,那些听上去都一样的巧克力,是有纯脂巧克力和代脂巧克力之分的。相比之下,代脂巧克力在我国巧克力产品中的表现同样“强势”。

   相反,纯脂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则为纯可可果提炼的纯可可脂,其价格昂贵不说,在常温下还不容易保存。但是,通常情况下可可脂的浓度越高,巧克力的味道越好。且,可可脂并非脂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益处。遗憾的是,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2011年消费掉的巧克力当中,代可可脂巧克力约占70%。

  “除了纯脂巧克力不易保存的问题,更多厂家看重的是代可可脂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当然,这不排除代脂巧克力中也有品质不错的。”一位在巧克力行业做了30余年的老师傅对新金融记者说。

  “巧克力其实是奢侈品。”这是巧克力圈子里常常言及的话题。所谓巧克力圈子,是在中国从事巧克力事业的人——从原料、设备、生产到包装。相对于其他事业,这个圈子相对较小,但凡在国内上点规模、有点名气的,都跑不出这个圈子。

  可当下的都市人却不把巧克力当奢侈品,相对于其他休闲食品,巧克力还没有成为他们的消费习惯。不仅如此,“他们不懂巧克力,且接触到的都是工业化生产的巧克力。为了实现工业化生产,厂家势必会对巧克力的原汁原味做出让步。”上述老师傅说。

    当时,他一个月36元的工资,但其生产的巧克力,一块儿要7毛多钱。“谁舍得买啊,大多都是专供、特供的,现在都大众化了。”老师傅是这样界定巧克力的奢侈品特征的。

  事实上,更多的行内人认为巧克力是奢侈品,是因为纯脂巧克力“吃掉”的是全球逐年减少的可可资源。甚至有人预言,如果保护工作做得不好,或者没有代脂巧克力在食品中的广泛应用,“纯脂巧克力总有一天会跟金子一个价儿”。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代脂巧克力的出现,是食品工业的进步。但同时,也为不少企业主打开了“利益之门”。“2000年前后,生产同样的巧克力产品,纯脂的成本约为代脂的3倍。”老师傅说。

  他还表示,早先国内为数不多的、位于北京、上海的几家国营企业生产的均是纯脂巧克力。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引进代脂巧克力工艺。后来,代脂巧克力开始盛行。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赶上改革开放,巧克力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很多人用几万元起步,以家庭小作坊的方式开始了巧克力事业。而现在,不算流动资金,按日产能500公斤计算,也得200万元才能起家,况且,这个规模一定赔钱,没法运转。”老师傅介绍说。

  再后来,代脂巧克力的兴起,冲击了本就不多的几个国营厂的巧克力业务,于是,这些厂家相继砍掉了巧克力生产线。其直接后果是,“目前,国内的本土品牌,90%以上生产的都是代脂巧克力。”

  回归品质

  对不怎么懂巧克力的人而言,或许并不觉得纯脂、代脂有多大区别。可在巧克力圈子里,代脂巧克力在某种程度上被称为“假”巧克力,因为,其不是纯可可脂做的,而是类可可脂或者代可可脂。

  即便如此,追求利益的野心并没有因此停止。曾经的巧克力圈子里展开了恶性竞争。在外资品牌占领了一线城市的商超、卖场之后。它们将目光转向了我国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圈里人管这块儿叫“流通市场”。

  “如果一小块巧克力的售价是1元钱,其成本大约5毛钱。在市场批发后,经销商的利润还算可观,但厂家的利润实际只有几分钱。怎么办?走量。”老师傅介绍说。

  据他了解,当时,大家都想多卖,都想赚钱,于是老板们开始在原料上做文章——想尽办法节约成本。“产品的样子看上去一样,但实际上小了一点点。A公司做,B公司迅速跟进。于是,C公司开始想别的办法,用固体葡萄糖代替砂糖,奶粉太贵换乳清粉。很快,A公司又跟进。如此这般恶性循环,最夸张的是,有厂家竟然给产品中掺入了一定比例的土。”

  显然,这样的方法不能长久。

  “消费者又不是傻瓜,吃到最后,发现巧克力不能吃了。产品没人买,老板们只能转变。现在已经缓过来点了,大家都在考虑,要走正规道路,要把产品弄得好一些。”老师傅说。

  除了沉迷在较为低端的产品中,因为利益“忙碌”之外,还有部分巧克力企业选择了“代工”模式。

  本次巧克力论坛上,当新金融记者问及百乐嘉利宝大中华区副总裁,有没有中国本土企业与他们合作,如果有,有什么特点时,郭学研对新金融记者说:“有,很多,但很奇怪,大部分国内的企业跟我们买巧克力,是用来出口的。”

  这些,均是中国部分巧克力企业的群相,表现了不好的那一面。“也有不错的,金帝。”老师傅说。

  在提及百乐嘉利宝未来规划的时候,郭学研说,其所在公司的第一个战略是:有一个长远可持续发展,不只是可可方面,也包括业务方面。“我希望跟整个行业一起来开创巧克力消费、巧克力生产和品质方面的稳妥的基础。”

  他还强调:“不只要赚眼前的钱,更要赚长远的钱,唯一的手段就是品质,虽然目前中国的很多产品有好有差,但我希望国内品牌能与外国品牌一起成长。”

  在简爱华看来,国内制造、生产巧克力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距今,经历了接受期、发展期、稳定期、混战期、加速发展期等阶段。前三个阶段,巧克力行业发展处在缓慢上升期,行业发展速度稳中有升。混战期,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润,出现一些偷工减料现象,使产品品质受到影响。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巧克力的中国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