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猪”将成为器官来源新途径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克隆猪”将成为器官来源新途径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能够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的仅1万例左右,供者器官来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器官移植的瓶颈问题。到底该如何缓解器官短缺的世界难题?近年来,呼吁器官捐献延续生命之外,“克隆”器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昨天下午,浙医一院标准化无菌动物实验室在下沙开工奠基,浙医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表示,  

实验室建成后,不仅为开展大规模转基因动物饲养和异种肝脏等器官移植研究提供实验场所,还将通过建设后勤服务中心,为全省卫生系统提供集约化、专业化的后勤保障服务。如果异种器官移植技术获批临床应用资格,就意味着器官移植告别单一人体供体时代。

移植器官短缺成为世界难题  


随着器官移植学科迅速发展,供者器官来源不足一直困扰着移植医学的推广和应用,已成为制约器官移植的瓶颈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能够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的仅有1万例左右。


“以肝移植为例,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由慢性肝炎发展成肝衰竭、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死亡率高。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郑树森院士说,我国每年有30多万病人等待肝脏移植,而最终能够成功移植的只有3000多人。因此除扩大同种异体供源外,用动物器代替人类器官,即异种供源的开发成为了解决器官短缺的重要途径。


面对器官短缺的现况,作为中国肝移植和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郑树森院士决定在下沙建造国际一流的标准化无菌动物实验室,开展大规模“克隆猪”的饲养和异种器官研究。


“克隆猪”将成为器官来源新途径


浙医一院肝移植中心副主任周琳解释,从异种器官的生理、形态大小、饲养等方面考虑,目前认为猪是比较理想的器官来源。“但猪的肝脏中有一种叫做‘a1,3-半乳糖转移酶’的基因,移植入人体后会和人体发生排斥反应。我们通过去除排斥基因和克隆技术,先培育出“克隆猪”,再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人体的改良基因。这种猪的身体各个器官被植入人体后,包括肝脏、肾脏、胰岛细胞等,便不会与人体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


周琳介绍,“克隆猪”的培育技术,是长江学者戴一凡教授及团队共同突破的国际领先技术。2009年,戴一凡教授来到浙一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工作,多年来一直研究异种移植。他在2002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去除了“a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猪”,克服了猪到人或猴异种器官移植会出现的排斥反应。这两年来,他在多种“克隆猪”的研发及大动物试验上取得成功,比如“克隆猪”的胰岛移植到猴子身  

上,可以存活一年以上,已经达到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要求。这种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可在超洁净环境下规模化养殖的“克隆猪”,将为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供体器官,也将为人类器官移植开辟一条新通道。


动物实验成功将开展人体器官移植


据统计,目前与实验动物有关的医学生命科学研究项目占25%以上,患者使用的许多新药,最初就是在动物身上试验研究的。


“目前,浙医一院动物实验室的主攻方向,主要为大、小鼠的肝脏等器官移植。”周琳说,在小动物身上做肝脏等器官移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实验过程比较复杂,先要花两三个月把动物制造成肝硬化的模型,再移植另一只老鼠的正常肝脏,使用各种有利于肝脏的特殊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疗效。


“小动物肝脏移植的过程既艰难,又有趣,经常需要借助手术显微镜,把纤细的血管放大10倍,才能准确接通。对手术的要求是快和准,因为动物小,在麻醉情况下时间长了,容易体温下降过多,不利苏醒。在人工喂养下的小鼠们也很通人性,你把它的病治好了,它们也会与你很亲热。”


周琳说,目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通过小鼠,模拟肝脏疾病治疗和肝移植试验,为人体肝脏疾病治疗、肝移植提供经验借鉴。等一年后下沙的标准化无菌动物实验室建成后,除了原本已经开展成熟大、小鼠的肝脏等器官移植外,还将逐步进行“克隆猪”甚至灵长类动物等器官移植。在技术成熟、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将逐步开展人体异种器官移植的技术。十年后动物器官也能移植给人,解决器官短缺的难题。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克隆猪”将成为器官来源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