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面对灾难令我感动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共同面对灾难令我感动

 
 10月25日,有件事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在湖北荆州,长江大学15名学生奋力救下2名落水儿童,但是有3位同学却不幸生亡。我知道此事的当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试问,仅15个人搭成的简单人梯何以伸入江中,是他们救人的勇气战胜了对滔滔江水的恐惧,还是他们自信地认为自己救人的办法是完美无缺的?再后来,实施方案又有报道说在事后近45个小时,一直下落不明的两名获救少年终于被找到。之后他们及他们的父母对救人英雄的父母长跪不起,深表感谢。我是应该斥责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面对记者的镜头呢,还是赞扬他们敢于直面事实呢,或许两个都有呢?再后来,部分创作成果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又有报道说多个部门授予这15名学生各种各样的称号,并号召全国向这15名学生学习。我终于下定决心,不在那胡思乱想了,还是写点东西吧。一方面,我害怕再过几天各式各样的报道会冲乱我原有的想法;另一方面,我又害怕自己又会懒懒的赖掉一次练笔的机会。
  
  对于那15个大学生,我是怀有崇敬之心的。我曾不止一次的问自己,如果当时我在场,我会去救人么?我觉得自己当时一定会想马上跳进江中救人,一手拖着一个孩子,把他们救上岸。同时,我也一定会想,浪那么大,自己又不会水,我去救人还能回来么?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我只能说:救还是不救应该不是我在场外那里想就可以决定的,如果不面对当时的场面我真的不好说。
  
  记得在原来,老师一直教育中小学生要知道见义勇为,后来又提倡见义智为,再后来好像勇为和智为都听不到了。我想,这里面可能有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吧。对于那15个大学生救人的方法,我想是值得商榷的。实习周记勇气确实可嘉,可是他们并没有做到全身而退,这似乎又让我们感到一种隐隐的悲哀呢?在那种场面下,见死不救可耻,但是白白送死也不是明智之举啊!试图去做到又可以救人,又可以保住自己确实很好,可这也确实让我感到很难,我给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也许当时我会救人之心胜于一切,也许我会愿意选择做一个看客。不好说,还是不好说。
  
  《士兵突击》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叫: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这句话应该是有些道理的。如今,对于那些逝去的生命,无论什么样的称号,都无法使那些年轻的生命恢复;无论多么隆重的安葬仪式,对于那些逝去的生命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可是,我依旧认为给予他们那些光荣的称号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消失的生命已感受不到那份光荣,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来说除了感动以外,应该还有些其他的意义吧。
  
  记得在汶川地震后,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同面对灾难令我感动。可是,我也深深的知道在平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唱国歌,不是所有的升旗都是庄重肃穆的。难道只有出了大事后才会激起那些高贵的品质么?难道只有出了大事才会有什么精神的诞生么?难道只有出了事才会有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么?现如今,全国上下都要向这15名学生学习。像这样的学习活动应该不是第一次了吧。是因为救人的事情深刻才值得我们学习,还是因为我们开始学习了,才知道这事情深刻呢?有时,我会想:是一些值得感动的事情会让有些人的生命永远停止呢,还是有些事情只有在有人失去生命后才会让人铭记?研究报告
  
  对于长跪不起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我想,我是可以赞扬一下的。不是说别人救了你的命,你理所应当的表示一下就成了我们学习的典范了。我只是觉得他们可能也很不容易,能勇敢的面对事实这一步应该也是很难的吧。两个孩子如何面对老师、同学,他们的家长如何面对同事、邻里,他们一家如何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人言可畏,不同的人或多或少的表达一下自己不同的看法吧,一批批的记者也会排着队敲响他们家的门吧。他们每一次被采访应该会用新的泪水去把上次还未干的泪水洗掉吧。如果他们有一次拒绝记者的要求,我可能我会看到类似获救孩子拒绝对被救发表任何表示的评论吧,猜疑,斥责应该会接踵而至吧。
  
  我今天在这里废话一通,并不是要对什么发表一下独特的见解,也不是要说出个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因为有些事情应该是无法有一个真正的标准的,因为作为一个似乎是局外的人的我说点什么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我只是提出了一下自己的思考,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想。实习日记想象自己可以做到哪些,做不到哪些;回想一下自己曾经做过什么,自己没做过什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什么可以做的更好一些呢?
  
  如今,长江水依旧奔流不息。它顺走了泥沙,推动了大轮,也带走了年轻的生命。可是十九岁的永恒将永远留在江中,永远永远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共同面对灾难令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