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有利于濒危中药材休养生息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政策利好有利于濒危中药材休养生息
濒危中药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国家药典委员会副秘书长周福成日前在全国工商联医药商会质量论坛上表示,有关部门正研究制定促进濒危药用资源可替代药材发展的相关政策,未来或将通过限制处方中对濒危资源相关药物的使用等手段,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周福成介绍说:“将出台的政策中包括在医院处方中限制不必要的濒危资源相关药品使用,新版药典原则上或将不再增收以野生濒危动植物为原料的中成药。”

  近期,片仔癀、同仁堂等一些中药老字号企业纷纷对其独家品种提价,背后显然是以野生中药材为主的原料资源价格的上涨为推力。尽管提价为握有高端独家品种的企业带来了持续的高收益,但野生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当引起业内深思。

  而在今年较早前的2月份,国家发改委曾发文(发改办价格〔2012〕85号)明确,牛黄解毒片区分人工牛黄和体外培育牛黄,制定不同价格,使用体外培育牛黄入药的牛黄解毒片暂由各省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临时价格。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个重要的信号,或预示着体外培育牛黄入药单独定价或许还将扩展到其他品种,将大大提高下游制剂厂家使用体培牛黄的积极性,是资源保护利好的信号。

  逐步实现替代

  “由于来源困难和医院的处方限制,除特别需要而极少开出炮山甲(穿山甲)外,一般的中医师不会开出熊胆、冬虫夏草、犀牛角这类中药。”某省级中医院吴医师告诉记者。

  相关资料显示,绝大多数濒危药材的功效并非不可替代。例如,类似于熊胆的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中药有夏枯草、钩藤、菊花、蝉蜕、石决明等。尽管对于某些疾病,熊胆等的疗效可能比替代品要好,但大多数的疾病并非非此不可治疗。“有些成分或许有作用,但却被盲目夸大和神话了,医生需要合理引导患者。”该中医师指出。

  而在我国中药处方中,有近11%处方需麝香作为配药。在麝香稀缺的当下,人工麝香是天然药材替代品研究开发的一个典范。詹若挺介绍到,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3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麝类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禁止猎捕麝和收购麝香的行为;同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有关部门就已开始开展天然麝香替代物的研究,在1993年完成了人工麝香临床研究并获批成为中药一类新药,此后逐步完成对天然麝香的替代。

  除麝香外,一些传统常用的贵细药材也逐步实现人工替代。记者查阅期刊数据库发现,如虎骨、犀角、熊胆等均有替代药材研究。目前SFDA已批准了人工麝香、体外培育牛黄、人工虎骨等替代品,而人工蛇胆、人工熊胆还尚在研究中。

  然而,中药成分复杂、组方多,替代品活性成分的药效、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研究还不充足,吴医师表示:“临床上用什么替代,替代后效果好不好,用量多少能达到替代前临床相同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反哺种植需及时

  “我们用得最多的还是板蓝根、丹参、穿心莲、溪黄草等常见品种。”广东一家大型国营药企研发人员对记者表示。采访中记者发现,处方中以野生濒危药材入药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并不算多。据悉,为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国家发改委曾于2007年颁布《关于调整部分含天然麝香药品价格的通知》,要求对天然麝香实行配额使用,仅允许五家企业、四种药品使用天然麝香。

  近几年,国内中药材需求量大、国外企业低价收购,导致人们对药用动、植物掠夺式采集和捕猎而忽视了动、植物的生长和增殖规律,致使某些中药资源濒危,我国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突出。近期,一些中药老字号企业纷纷对其独家品种提价,不难看出背后野生资源紧缺的压力。

  以云南白药中的一味药材金铁锁为例,以往年产量在2000吨左右,去年产量降到600吨,今年可能不足200吨。“虽然高端中药品种的需求稳定增长,但若不及时进行资源反哺,企业未来可能不得不面临减产。我国中药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通产业链,在品种规划时反哺资源种植。”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总经理贾海彬建议说。

  “现阶段有必要对目前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野生、种植(养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梳理出当前确实需要重点进行关注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品种,根据其具体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人工种植或人工养殖、替代品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詹若挺强调。

  目前可替代品的研究正在逐步完善,发改委的人工牛黄与体培牛黄入药的区别定价,可以说是政策上的一种突破。詹若挺表示:“可替代药材发展政策的出台,无疑会给这些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带来极大的福音。”

  老字号频频提价,再次引发业界对野生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深思,对政策扶持和相关替代技术研究的呼声也日益提高。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政策利好有利于濒危中药材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