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正式启动

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美顶级心血管学会联手,开展心血管医师高端培训,旨在提升房颤抗凝规范化治疗水平。

房颤卒中预防,亟待中国医生重视

(2013年1月5日,深圳) 我国房颤患者接受有效抗凝治疗以预防卒中的比率不到10%,远低于世界及亚洲平均水平1;而发生急性卒中的房颤患者入院前,仅5%接受过抗凝治疗2。在今天由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携手举办的“ACC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中国启动会”上,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临床医生对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仍存在诸多误区,导致房颤患者有效的抗凝治疗率低。

据悉,该教育项目今后将围绕房颤领域的热点话题及房颤抗凝的规范化治疗,通过建立一个学习、交流国内外房颤疾病规范化诊治的高端教育平台,为广大心血管医师提供房颤抗凝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和沟通交流的服务,推动中国房颤卒中预防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开创了国内房颤规范诊疗的先河。而勃林格殷格翰致力于中国心血管房颤抗凝事业的发展,将全力支持此项目的开展。

强强联手,关注中国房颤治疗现状

美国心脏病学院(ACC)首席医学资讯官Dr. Solomon指出,该教育项目主要关注房颤及相关疾病的规范化诊治,今年将会邀请国内外房颤诊疗方面的顶尖学者,与国内广大心血管医生进行零距离沟通、授课。据悉,如此高规格的合作阵容、专家队伍,在国内尚属首次。

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40岁以上的人群中,平均每4人中就会有1人罹患房颤。随着年龄增高,房颤的患病率也会随之而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800万房颤患者,且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介绍说,中国的房颤也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病”1。我国30岁—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70岁以上人群的房颤患病率>5%,8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10%。我国预计有房颤患者人数800万,远多于欧美国家。在同期心血管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达9%1、6、7。

房颤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其中,卒中是房颤最主要的严重并发症,房颤可使卒中发生率至少增高4-5倍。近1/3的卒中发生与房颤有关3。

房颤与卒中不仅关系密切,且危害性更大。房颤引发的卒中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死亡率则高达50%。房颤卒中更可能导致大脑皮质受损,从而引起失语症、严重的肢体无力、意识不清、住院并卧床不起等,严重残疾比例增加近50%10。相较于非房颤患者,房颤患者的卒中死亡率会升高2倍11。总之,房颤和房颤导致的卒中为社会和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面对中国房颤相关性卒中预防的严峻现状,ACC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将结合中国临床实际,设置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课程及内容。该教育项目计划于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个房颤临床示范中心,举办至少50场专业教育课堂,预计覆盖教育4000名心血管临床医师。

纠正认知,提高临床医生的治疗主动性

我国首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而抗凝治疗被证实是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及死亡率的关键。

但目前,我国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抗凝比率整体偏低6。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2年年会上公布的房颤急诊全球调查(RELY-AF)显示,中国房颤患者中,因危险评分CHADS2≥2而应该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的抗凝率不到10%,而房颤卒中预防开展较好的国家可达50%—70%1。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症抢救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务委员朱俊教授认为,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关键问题在于中国临床医生对抗凝有诸多认识误区,包括对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危害的认识不足,过度担忧出血风险,低估抗凝获益等。

“事实上,只要遵照相关指南原则,正确掌握适应证,并按要求监测凝血功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远超过其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朱俊强调,对现有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表明,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治疗可使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每年发生卒中的绝对风险降低2.7%。规范治疗可使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26%12。但是在现实临床中,华法林的使用比例非常低。相信随着我国专家共识的推广,包括华法林在内的抗凝治疗率将得以明显提高,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出现,会为中国医生打破瓶颈,为提高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率做出贡献。

胡大一教授也指出,如何应对我国房颤卒中预防抗凝治疗不理想的严峻现实和降低房颤卒中发生率的巨大挑战,重中之重是加强对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的持续教育。

据介绍,ACC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提高临床医师处理房颤及卒中预防的业务能力,帮助其掌握正确分层、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危险程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升我国房颤卒中预防水平,让更多患者受益。

新型药物,抗凝带来更多获益

胡大一教授表示,介绍房颤卒中预防与治疗的最新进展,是ACC房颤诊疗中国教育项目的重要环节之一。以达比加群酯等为代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所展现出来的临床优势,已经得到欧美相关指南的强力推荐,是房颤卒中预防的用药新趋势。相关内容也将成为此教育项目课程之一。

据悉,目前临床应用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口服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和华法林,但其存在多种局限性。华法林治疗窗较窄,剂量效应难以预测,会和多种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起效和失效较慢,使用者还需进行常规监测和多次剂量调整,才可能达到应有的抗凝疗效。而阿司匹林虽使用方便,但疗效有限,尤其在高危患者卒中预防方面的保护作用并不充分,其在今年最新公布的ESC指南中的地位也进一步下降。

同时,与非亚洲患者相比,接受华法林治疗的亚洲患者伴有更高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发生风险,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也高出两倍之多 (HR 2.4, 95% CI 1.3-4.7; p<0.05) 1。

据悉,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出现,为我国房颤患者的疾病管理带来了新的选择。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RE-LY研究显示,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相比,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具有相似甚至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达比加群酯150 mg 每天两次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风险达35%,同时还能显著降低颅内出血的风险达59%。而达比加群酯110mg每天两次的安全性更佳,适合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

达比加群酯的用药安全性、抗凝可靠性、服用方便性等,也都得到大量临床数据的证实13-15。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不同,达比加群酯可提供更有效、可预测、稳定的抗凝效果,同时较少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无食物相互作用,而且无需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或剂量调整,使用方便。

朱俊教授指出,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将改变我们房颤卒中预防的方法。目前欧美各国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ESC《2012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更新》更是将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推荐为房颤卒中预防的一线药物,期待这些药物也能尽早让中国患者广泛受益。

参考文献:

1. RE-LY AF: Global variations in the 1-year rates of death and stroke in 15,432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47 countries: The RE-LY AF Registry

2.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 2004,43:491

3.ACC/AHA/ESC guidelines: Fuster V et al. Circulation 2006;114:e257–354 & Eur Heart J

4. Miyasaka Y et al. Circulation 2006;114:119–25;

5. Heeringa J et al. Eur Heart J 2006;27:949–53

6.Hu D and Sun Y.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2: 865

7. Qi Wenhang. Int J Cardio 2005;105:283-287

8. Savelieva I et al. Ann Med 2007;39:371–91;

9.Stewart S, Murphy N, Walker A, et al. Cost of an Emerging Epidemic: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UK. Heart 2004; 90:286-92.

10. Benjamin EJ et al. Circulation 1998;98:946–52

11.Dulli DA et al. Neuroepidemiology 2003;22:118–23;

12. Hart RG, Pearce LA, Aguilar MI. Meta-analysis: Antithrombotic therapy to prevent stroke in patients who hav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n Intern Med 2007, 146: 857

13. Di Nisio M, et al.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N Engl J Med 2005; 353:1028-40

14. FDA Advisory Committee Briefing Document, 2010-09, cuturl('http://www.fda.gov/downloads/AdvisoryCommittees/CommitteesMeetingMaterials/Drugs/CardiovascularandRenalDrugsAdvisory') Committee/UCM226009.pdf

15. Connolly SJ, et al. Dabigatr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N Engl J Med 2009; 361:11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