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以项目化管理消除隐患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绍兴以项目化管理消除隐患
面对环境风险隐患的“高危期”、环境突发事故的“高发期”,环保部门该如何作为?浙江省绍兴市创设环境风险隐患项目化管理机制,将一个个环境隐患列成一个个项目,通过一整套项目化管理运行机制,尽可能将环境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为什么要项目化管理?


  牛角湾、花墩溇,听这些地名多有诗情画意。可几年前,绍兴市环保部门听到更多的却是这样的声音:“这条河太臭了,人在桥上站一会儿都不行。”


  2009年,牛角湾——花墩溇河段周边百姓的呼吁,引起了刚履新绍兴市环保局局长的王旭波的高度关注。


  王旭波同大家探索起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机制,在全市摸排群众反映大、信访举报多以及历史遗留下的环境问题,由市环境监察支队和各县、市(区)环保局每半年上报一次。


  绍兴市环保局党组每次筛选确定20个左右市级重大环境风险隐患,上报市政府发文,明确责任单位,各自落实;其他隐患则由各地作为当地年度县(市、区)级环境风险隐患进行化解。


  很快,牛角湾环境综合整治和其他19个环境问题作为当年上半年环境风险隐患,由市政府发文要求整治。


  但因这一河段地处绍兴市镜湖新区和绍兴县交界处,两岸企业生产污水均未纳管,加上周边生活、养殖污水直排,致使两地村民分别在河道两端筑坝,河道成了“纳污池”。两地整治各自为营,责任不明,资金也得不到解决,两年过去,整治仍未见效,群众意见很大。


  2010年底,绍兴市下发了《关于印发绍兴县花墩溇镜湖新区牛角湾河段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整治范围和内容,细化了整治任务及责任分工,并由市政府定期督察。


  去年下半年,绍兴市政府又召开专题协调会,明确河中的6万吨被污染河水和淤泥的清理由绍兴县政府牵头,就近输入污水管网处理,费用由两地按2∶1的比例承担。


  记者近日在这段河道的金腾桥上看到,河水已变清绿,土坝也不见了踪影。


  王旭波从这一过程中觉察到,他们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机制有不足,主要体现在责任落实、政策资金保障、推进力度等方面。



  “当时分管环保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长兴提出,环境风险隐患要实施项目化管理。”王旭波感到豁然开朗。


  项目化管理怎么管?


  2011年上半年,绍兴市环保局对排查化解机制进行深化,推出了“六个一”的环境风险隐患项目化管理机制。


  “‘六个一’,就是确定一个项目名称,明确一个责任主体,召开一次协调会议,给出一个政策保证,出台一套监督办法,制订一项考核措施。”王旭波说。


  他们给排查出的环境风险隐患确定一个明确主要内容的名称,以便实施管理;由属地政府(管委会)对区域内的环境问题承担管理职责,牵头抓总;对每个环境风险隐患均由市政府牵头召开至少一次协调会议,统筹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确定每个项目实施的政策保证或政策优惠,主要是资金方面的内容;坚持每月举行全市性的督察会议,将原来每年两次定期排查改为动态排查,随时调整隐患化解项目;将项目实施列入年度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对考核优秀者奖励50万元,良好者奖励30万元。


  记者在一份绍兴市的《关于下达2012年上半年全市环境安全隐患化解任务的通知》上看到,任务表上详细列出了20个项目各自的隐患名称、主要污染问题、化解目标、化解方案和措施、完成期限、化解责任单位。


  王旭波说:“我们按照‘属地负责、企业主体、环保监督’的原则开展工作,对化解环境隐患不断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特别是由市委办、市府办和市人大、市政协环保委、纪检监察、环保等部门组成联合督察组分头督察,效果相当好。”


  如何推进项目化管理?


  绍兴市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洪荣成告诉记者,他们三天两头就要跑现场,时时盯着环境隐患点,督促隐患整改化解。而对于重大环境风险隐患,市环保局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分区域包干。


  但更大的推动力来自市政府的关注。


  在绍兴市环保局,记者看到了一叠2011年下半年市政府领导牵头召开的环境隐患协调会议纪要,仅7月~9月就有7次。

  “去年,我陪陈长兴副市长每个环境隐患点都走到;每个环境隐患问题都出过一份协调会议纪要。”王旭波说。


  除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实施项目化管理更直接的好处就体现在政策保证上。而这个政策,更多的时候往往体现在资金上。



  “所有的环境风险隐患化解,都是需要花钱的。”王旭波告诉记者,这才是最头疼的问题。有了政策保障,资金问题一解决,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多少资金化解环境风险隐患已难以统计。这笔资金除部分由企业承担和市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政府协调,根据职责,从各地、各部门已有的预算科目中整合过来。


  如在对城东伟峰印染搬迁中,企业提出要享受城区企业搬迁优惠政策,市政府协调后给予政策优惠,推动了企业搬迁。城南9家养殖场的搬迁,曾由于经费问题迟迟未有进展,经市政府协调确定,由越城区和市清水办、环保局共同出资280万元解决。


  去年6月初,嵊州市三界镇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三界镇茶园头村一大堆来历不明的污泥,经3天大雨冲刷直往山下流淌。嵊州市启动应急预案,及时阻止了事态的恶化。经查,污泥来自外地一家企业,被不法分子非法倾倒在此,足有1万多立方米。


  绍兴市迅速将三界镇工业污泥处理的善后问题列入环境风险隐患项目。副市长陈长兴两次率队上山察看现场,并在当地召开专题协调会,明确由嵊州市政府按属地管理原则负总责,负责跨区域污泥清运、人员拘捕、饮用水保障、相关偿付等任务;绍兴污水处理厂解决污泥处理问题。


  3个月后,督察组回头检查,1.32万吨污泥(含底泥)和1万余吨污水全部清除完毕,环境风险隐患全部解除。


  “如果没有项目化管理机制的话,这些环境风险隐患的化解是很难推动的。”王旭波表示,虽说环保部门守土有责,但单兵独战难以化解隐患。


  实施项目化管理,由环保部门牵头,让政府充分运用各项政策等行政资源,调动各部门力量,整合多方面资金,集中力量化解长期存在或突发的各类环境风险隐患,保障环境安全。


  据了解,3年来,绍兴市共排查各类环境风险隐患60余个,平稳化解率达70%以上,其余的基本做到稳控或正在整改中。3年中,绍兴市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或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3年来,我们一直紧绷这根弦。但我们不敢说做得很好,因为新的隐患会随时随地冒出来。”王旭波说。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绍兴以项目化管理消除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