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西莫司联用来曲唑一线治疗晚期乳腺癌效果不佳

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针对经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后,出现复发/进展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依维莫司联用依西美坦可提高患者的无进展存活时间(PFS)。在2012年12月10日在线出版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综合癌症中心Antonio C. Wolff博士等人发表了一项类似研究结果,研究对雷帕霉素哺乳动物靶点(mTOR)抑制剂--坦西莫司联用来曲唑用于未经AI治疗的患者时的临床预后情况进行报道。

该项研究为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III期试验,针对1,113例未经AI治疗、激素受体呈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考察了与安慰剂相比,每日口服2.5 mg来曲唑/30 mg坦西莫司(每两周用药5天)用于一线治疗的药效/安全性。最终,根据一个独立数据监测委员会建议,按预定计划,在得到第二项中期分析结果(382项PFS病例结果)后,本研究因无效果而告终。

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了平衡处理(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10% 患者为III期,40% 的患者曾接受过辅助内分泌治疗)。他们最终发现,来曲唑/坦西莫司组治疗患者出现了更多的3级至4级事件(37% v 24%)。在主要终点PFS方面,该研究未发现患者出现整体改善(平均时间 9个月;风险比 [HR], 0.90; 95% CI, 0.76至1.07; P = .25),在此前曾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的40%患者亚群中,也未发现患者出现整体改善。探索性分析表明,对于年龄≤65岁的患者,来曲唑/坦西莫司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PFS (9.0 个月v 5.6 个月;HR, 0.75; 95% CI, 0.60至0.93; P = .009),此外,该研究还通过对患者亚群治疗的效果模式图方法,以患者5个月PFS值进行探索性分析,对该结论进行了核查。

Antonio C. Wolff博士等人认为,作为一线治疗方法用于未经AI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时,坦西莫司联用来曲唑并不能改善患者无进展存活时间。而针对探索性分析所得到的绝经后较年轻患者获益情况,则需要外部研究予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