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系统性右室(先心病)患者疗效不佳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对系统性右室的治疗目前无相关报道,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医生Teun van der Bom等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相关论文发表在2013年1月23日的《循环》杂志上。

研究人员进行的这一多中心、双盲、平行、随机对照试验是针对有先天或外科手术矫正后大动脉转位的系统性右室患者,随机予以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缬沙坦160mg和安慰剂治疗。主要的终点事件是在3年随访期内出现右室射血分数改变,其中射血分数由心脏核磁共振测得,对于有核磁共振禁忌症的予以多排计算机断层扫描。次要终点为右室容积和质量、耗氧量峰值、生活质量的改变。初步分析在意向性治疗基础上进行。总共88位患者(缬沙坦,n=44;安慰剂,n=44)纳入试验。两组中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经过3年缬沙坦治疗的患者组与安慰剂组比较,系统性右室射血分数(治疗效果, 1.3%; 95% 可信区间, ?1.3% - 3.9%; P=0.34)、最大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安慰剂组患者右室舒张末期容积(15 mL; 95% 可信区间, 3–28 mL; P<0.01)和质量(8 g; 95%可信区间, 2–14 g; P=0.01)较缬沙坦组明显增加。

文章最后指出,在右室射血分数、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上缬沙坦无明显治疗效果。缬沙坦和安慰剂比较在重要临床事件发生频率相似。但在右室容积和质量上,缬沙坦治疗与安慰剂相比有小而明显的改变。

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缬沙坦似乎对有症状的患者较安慰剂更为有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有症状的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推测缬沙坦对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的抑制有益于系统性右室患者症状缓解。

受试者入选和随机分组。MRI:核磁共振成像


治疗反应(意向性治疗分析)


有症状患者基线和三年随访的右室(RV)射血分数。
—表示右室射血分数增加,---右室射血分数减少;3yrs,3年随访;BL,基线;NS,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