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廊道打破无形的笼子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生物廊道打破无形的笼子
在全球同纬度仅存的热带雨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不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自然保护区孤立分布不相连、野生亚洲象串门无通道、物种迁移不安全……如何有效恢复自然保护区生态完整性?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记者日前从西双版纳州环保局获悉,自2007年4月开始,西双版纳州在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千方百计确保“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以下简称“西双版纳示范项目”)顺利实施,成功探索出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途径,为西双版纳州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探索生物廊道建设新途径


  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是我国最早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之一,目前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0多万亩,分别由尚勇子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勐仑子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曼稿子保护区及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这些子保护区在西双版纳处于不相连的孤立分布态势。近年来,西双版纳大面积热带森林被砍伐,转变为农业用地,兴建高速公路也不可避免将部分森林切断,使各子保护区呈现显著的片断化或岛屿化状态,对野生动植物的迁徙、扩散、种群交流非常不利。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朱华博士介绍说:“扩大或在各子保护区间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是当前对西双版纳乃至东南亚地区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措施。通过重组生物多样性走廊的形式把分割的保护区连接起来,减少不利的‘孤岛’效应,保持物种安全的迁移机会,有利于物种的持续和生物多样性。”


  西双版纳示范项目是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计划生物多样性廊道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旨在通过改善廊道及核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恢复并维持西双版纳州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完整性。


  据了解,西双版纳示范项目分为一期项目阶段(2007.4~2010.3)和一期增资项目阶段(2010.4~2011.11)。在5年多的实践中,西双版纳州通过引进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攻克难关,成功探索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条新途径——建设生物廊道,并在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西双版纳示范项目通过示范廊道选定、示范廊道建设方案设计,将面积超过26万亩的两条示范廊道(勐腊—尚勇廊道和纳板河—曼稿廊道)纳入示范建设,在示范廊道内开展生物本底调查、生态恢复示范和可替代生计等活动,探索了云南省廊道建设基本思路、框架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亚行代表沙那思·拉纳瓦纳说:“这个项目不管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影响都非常明显。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西双版纳州政府批准成立了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53万亩)。这是西双版纳第一个州级自然保护区。”


  据了解,西双版纳示范项目还完成了针对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


  此外,项目组还针对亚洲象和印度野牛保护廊道、廊道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出版了专著,发表了相关论文。


  据西双版纳州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项目的实施在物种交流尤其是为大型动物如亚洲象开辟通道、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缓解其种群增长对环境的压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还为不同生境中的种群提供了基因等交流机会,有助于避免种群质量下降。


  提升政府和公众参与能力


  西双版纳示范项目的实施,着实提升了当地政府和公众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和水平。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对西双版纳示范项目一直非常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效促使政府相关部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内容融入各部门相关工作计划和专项规划中。如在西双版纳州生态州建设规划、全州生态公益林区规划、全州山区中小水电规划、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中,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作为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西双版纳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公众等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关闭勐腊镇下龙茵回七拉箐非法采石场时,第一次实现了由勐腊县政府组织,县环保、国土、林业、安监、法制办等部门联合执法,为更好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奠定了坚实基础;西双版纳州政策研究室与州环保局、州林业局、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行政学校组成了课题研究小组,联合编制完成了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法规框架研究报告。


  难能可贵的是,项目组在加强社区宣传教育的同时,尤其注重提高村民可持续生计的能力,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增强村民参与廊道建设的劲头。通过村级滚动资金在示范村和推广村的运行,改善和支持了村民可替代生计的发展;在示范区内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和方法培训,使村民的农业技能得到提高。


  据西双版纳州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项目资金非常有限,但是社区村民还是得到了实惠,其参与廊道建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就连部分当初反对廊道建设的村民也转而主动支持廊道建设。


  建立社区共管新模式


  西双版纳示范项目的实施,促进了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尤其在完善全州自然保护区体系和网络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外周边社区实施共管工作、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芬兰评估专家认为,项目在云南采用的管理机制独特、简化且卓有成效。


  据了解,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西双版纳州辖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州级自然保护区、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区建设体系。随着廊道建设示范一期和增资项目的影响和带动,西双版纳州内一些与国家级保护区和缅甸相近相连的乡镇主动要求建立乡、村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县关累镇和景洪市景哈乡政府向州县(市)政府正式提出建立乡、村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这两个乡镇正在开展建立乡、村级自然保护区的前期工作,规划拟建保护区面积约1万多亩。


  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等形式将相互隔离的各保护片区连接起来加强保护,统筹管理建设,丰富保护形式,扩大保护范围,提高了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效,进一步完善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自然保护网络建设。


  同时,西双版纳州各级政府努力在廊道区内探索社区共管模式。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划、不改变原有土地和林权权属、不进行移民搬迁的前提下,通过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制定村规民约,签订保护国有林协议等方式,让当地群众参与廊道管理,使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外周边社区实施共管工作得到有效加强。


  要想生物廊道建得好、管得好,确保项目真正发挥效益,就要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素质。通过西双版纳示范项目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提高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参加相关国际论坛会议,开拓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视野;项目针对廊道建设内容培训的护林员将成为后期廊道保护的后备人才。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生物廊道打破无形的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