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的严峻性突显了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迫性

今春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这种大气严重污染引发了全党上下的深层思考。我国重视环境保护多年却仍然面临治理雾霾窘境,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扭转,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搞GDP大跃进,使环境保护工作陷入被动应付局面。因此,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摈弃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大的起色。
从1990年至2010年,我国每亿元GDP排放污染物的强度在下降,但排放总量却持续上升。从根源上说,这是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的增长速度过快,排放量过大,抵消乃至超过了治理污染所做的努力。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追求短期超速增长,忽视经济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沉重的、难以承载的环境和资源代价。

污染排放及污染浓度高位运行不只是环保部门的责任,主要问题出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城市病”等方面上。只有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空气质量。

现在干部垂直任命体制中,GDP在干部考核中仍然起到重要作用,政府职能不改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少部门和地方只顾政绩,不顾污染,在环境问题上不作为,仍热衷于直接干预和参加企业与市场活动,忽略甚至偏废政府的各种环境保护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造成“有污难治、有污不治、治污不力”。

我国治污多年成效不明显的背后是唯GDP的政绩观未根本扭转,只有当出现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时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采取短期应急措施。面临已经在2013年1月出现灾变的大气污染问题,我国不能再走继续污染继续治理的老路,只有真正在城市规划、经济建设等方面理顺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治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和土地污染,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