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给大气环境拍CT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他们给大气环境拍CT
采访手记



在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无论早年曾任所长的胡欢陵、曾任党委书记的许正荣和丁爱民,还是目前在任的所长刘文清、党委书记饶瑞中、副所长张为俊、乔延利、刘建国,他们在“科学岛”上接受采访时无一例外,都对本报记者谈到了14年前,那时研究所进行的一次“定位”;提及了1996年10月,时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的路甬祥对研究所的一次视察。



那既是研究所一次历史性的“定位”,对研究所也无异于做了一次诊断的CT。



透过14年间历史厚重的烟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当时准确的“定位”,给安徽光机所的今天带来了蓬勃生机。“创新2020”,再过10年之后将会怎样?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重新评判同样将成为历史的今天呢?



□本报记者 郑千里



刘文清所长提出的设问



自从有了人类至今,构成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没有很大变化,而步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微量成分却变化明显,人类活动以及自然过程对大气成分影响极大,有时危害甚至非常严重。理解成分的这些变化,减轻这些危害,需要完整的大气成分监测系统,包括仪器设备、模型和相关研究。



“如何能更好地描述这些过程?能否有预测这些问题的能力?”在2010年的第二届全国光学青年论坛上,中科院安徽光机所所长刘文清这样对人们设问。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探测人体疾病。CT优于传统X射线之处,就在于其分辨率高,还能做轴位成像,一些X射线影像上分辨比较困难的关节,都能在CT图像上“原形毕露”。



刘文清早年在希腊克里特大学拿的是医学博士学位,并非工学博士或理学博士学位。刘文清对本报记者说,他学的激光超短脉冲强散射介质成像,是用光学的办法对人类肿瘤进行诊断。无论探测云层中的飞机、海洋里的潜艇,还是探测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探测人体组织的肿瘤在原理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模型和技术手段的差别。



刘文清常对研究生说:“就好比学英语,70%~80%是通用词汇,只有很少的专业词汇。作科研也一样,大家应该把基础打好,才能举一反三。”



为何人生方向发生了转折,没有沿着人体医学诊断的道路走下去?对此,刘文清并没有觉得遗憾。因为,能借助CT对人体进行诊断的医生很多,但因为地球的发烧,需要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乃至诊断,这样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不是太多。



刘文清对记者说,我们现在发展环境光学技术,能对大气环境作出准确、实时的空间在线监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用网格的光扫出不同层面气体的分布,这和给人体做CT基本道理一样。



路甬祥院长感到的震撼



1996年至1998年间,中科院党组顺应新时代变局,部署下属各研究所,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重新整合资源,准确定位。



1996年10月24日,时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的路甬祥一路风尘,到安徽光机所视察指导,与当时研究所的所长胡欢陵、党委书记许正荣等谈及未来发展问题时,他认为:发挥安徽光机所已有大气光学和激光的一些技术优势,和基础研究交叉结合,发展环境光学,将其应用到环境监测等领域,开辟新的发展方向是个很好的设想。路甬祥回北京后,又打电话给胡欢陵所长,关心和支持安徽光机所的学科调整工作。



安徽光机所的领导审时度势,在对国内外进行大量学术调研,在征求科研人员意见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所未来的明确定位:发展以激光大气传输为重点的大气光学;以环境监测技术为重点的环境光学;以可调谐、全固化激光器(包括晶体)为重点的激光技术。



刘文清远在日本也受到了感应:他正在千叶大学环境卫星遥感中心做博士后,胡欢陵与他通了很长时间的越洋电话,认为中科院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由他回国领军,将能很好地带起环境光学这个新兴学科。



1998年5月,区区20万元作为科研启动经费,以刘文清为主任的环境光学监测研究室成立,不但标志着环境光学新的学科方向诞生,安徽光机所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换届后,时任安光所所长王英俭、副所长刘文清等班子成员,抓住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的机遇,坚定进行大气环境光学创新,新的格局有效展开。



2003年5月27日,路甬祥院长到安徽光机所视察,看到环境光学明显的发展态势,以战略科学家的敏锐眼光给予了充分肯定。路甬祥说:“现在看来,安徽光机所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所,比如把激光、光谱及大气技术基础相结合,开拓环境光学与技术新领域,已成为国内这方面走在前头的研究所。这样的方向和定位,完全符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要求。”“安徽光机所找到了非常丰富的应用发展方向,结合原有学科基础,在中科院知识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基本确认。”



2007年2月5日,路甬祥院长再次来到安徽光机所,这时,中科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已于2005年成立,环境光学与技术研究实验系统也已建立,一个充满朝气的研发团队已初步形成,环境光学监测技术还纳入了科技部“十一五”资源环境科技规划。



路甬祥听取刘文清所长的汇报后,不由心生感慨:“3年多前我来到安徽光机所,许多当时还是设想的东西,现在已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并且不少已经产业化了,环境监测对象也由点到面、由大气向水体、土壤延伸,监测手段由实时定点到移动车载、机载,发展之快令人赞叹。”路甬祥动情地说:“对你们取得的这些了不起的成就,我不仅感到振奋,而且感到震撼!”



大气光学的一脉相承



今年11月10日,安光所研制的“AML-3大气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在北京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使用。



“AML-3大气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是台可移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能够监测大气边界层气溶胶,二氧化硫等的时空变化。验收专家认为:该监测系统结构先进,具备多种大气成分和气象参数观测功能,系统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可靠,反演结果合理;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2009年6月份我们本来已经采用的车辆,执行的是欧Ⅲ标准,但2009年10月改装结束后,我们就不断听到风声,从2011年1月1日开始,北京要执行欧Ⅳ标准。所以,我们又买了欧Ⅳ标准的车辆来进行改装。”研究员胡顺星对本报记者说,“因为本身就是做环保的监测车,我们希望研制出来的监测车,在环保标准不要留下永远的遗憾!”



而安徽光机所激光雷达的“老前辈”——L625多波长激光雷达,曾作为美国宇航局(NASA)在全球选择的10个激光雷达站之一,对菲律宾Pinatubo火山云进行了联合监测。1991年6月15日,菲律宾Pinatubo火山在沉睡了600多年以后再度爆发,周军、胡欢陵、龚知本等科学家闻讯而动,利用自行研制的L625激光雷达,在合肥的“科学岛”上对其进行了成功的监测。



L625多波长激光雷达自建成之后,对菲律宾Pinatubo火山云,及高空臭氧层的连续监测,已实现近20年的成功记录。随着该雷达技术改进的完成,L625激光雷达现已能够实现水汽、温度,气溶胶、臭氧等参数的测量。



如今,安徽光机所在大气光学方面,已初步建成了激光技术集成实验基地,以及激光大气传输的实验平台。激光雷达大气探测技术瞄准气象领域等国家需求,在激光大气传输的湍流和热晕效应及补偿、大气气体分子吸收光谱、气溶胶光学特性等,作出了诸多创新性贡献,并获得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的科技奖励。



2003年,龚知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表明以龚知本院士为带头人的大气光学学科在我国的作用、地位和贡献得到进一步认可。



龚知本院士是安徽光机所桥牌队的主力队员,曾和队友作为安徽省的省队,在省级大赛中取得了很好战绩。一脉相承,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密切合作,容易理解“桥”字在桥牌中的重要性:打好桥牌必须靠搭档间的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目标。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他们给大气环境拍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