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提升 上空不见烧秸秆浓烟

 眼下正值夏粮“双抢”时节,荆楚大地广袤的田野上,到处是割稻收获的繁忙图景。细心的人们注意到,今年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前燃烧秸秆的浓烟不见了,蔚蓝的天空中,朵朵白云随风飘荡。

  这一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连日来,记者走访湖北多个县市农村,一探究竟。


  生产生活垃圾成工业燃料


  “旧衣物、乱杂草、稻麦秆、废菇料,勿乱烧、废变宝、卖工厂、做燃料……”7月14日下午,嘹亮广播的吆喝又在宜昌市远安县花林寺镇花林寺村响起——垃圾回收车进村了。

  村民熊朝柱走出家门,招呼一声保洁员,把自家的生活垃圾称重、结账、装车。“卖垃圾挣了十几块钱,钱虽然不多,但有人来回收垃圾,村里到处干干净净的,出门时看着也高兴。”熊朝柱笑着说。

  一个多小时后,熊朝柱和村民们的旧衣物、秸秆、枯枝杂草等可燃烧类农村垃圾便被送到宜昌武星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锅炉车间,摇身一变,成了工业燃料。

  通过“农户清收——镇村转运分类加工处理——企业能源化利用”的农村垃圾处理产业链,远安县花林寺镇已经告别脏乱差。

  花林寺镇副镇长谈剑平说,“三万”活动开展以来,远安县花林寺镇筹备资金,购置垃圾桶和垃圾分类箱,安放到各村和公路沿线,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引进专业保洁公司——佳雅保洁,从事全镇的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每公斤垃圾的收购价格是0.1元。

  同时,远安县境内武星材料、星球公司、盼盼木门、人福药业等多家企业,也纷纷将燃煤锅炉换成生物质锅炉,将可燃烧类垃圾作为主要燃料。武星材料公司负责人陈荣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每年要燃烧12000吨煤,将燃煤锅炉换成生物质锅炉后,全年燃烧4500吨生物质就可以满足生产。按市场价算,每年的燃料费由780万元降至180万元。


  农民利用沼气池变废为宝


  赤壁市柳山湖镇易家堤村,是全省最早整体搬迁的移民镇。

  40多年前,为了建设陆水水库枢纽工程库区,陆水湖村民搬迁到偏僻贫瘠湖区。易家堤村曾是沼泽地,地势低洼,吸血虫多,被村民称为“水窝子”、“虫窝子”。一旦碰上了大水,村民的庄稼全部被淹,颗粒无收,生活贫苦。直到五年前,这里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如今,这片土地彻底换了模样,如诗如画,不胜美景。其最大的功劳,便是家家户户都专辟出的沼气池。沼气池多在6—10立方米,挨着猪圈,原料来自农村秸秆和畜禽粪便。产生的沼气主要用于村民炒菜做饭和照明,而沼渣则是很好的农家肥。“以前秸秆都是被村民直接焚烧,畜禽粪便在路边到处能看到。”昨日,村干部徐新和告诉记者,如今这些被当做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既保护环境,还再利用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