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理遭遇现实阻力亟待制度完善升级

 湖南株洲,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曾连续入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湖南郴州,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其接连发生的重金属环境污染事件,曾亦一度让全国为之侧目。

  “防治雾霾污染,呼吸新鲜空气”。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跟随湖南省人大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调研组,专门奔赴株洲、郴州两地,围绕工业烟气污染防治、建筑扬尘治理、机动车船排放污染防治等情况进行了调研采访。

  记者发现,近年来,株洲、郴州通过连续开展以工业废气治理、煤质管制、清洁能源推广、扬尘污染防治、汽车尾气治理等专项行动,成功摘除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实现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蝶变。但却也还面临着治理标准不够统一、环保执法力度不够等现实的困难和障碍,亟待治理的制度整体升级和完善。


  美丽蝶变

  昔日污染重地开始天蓝地绿水清


  “株洲市区空气污染特征为煤烟型污染和清水塘工业区的工业废气污染,超标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成因主要是工业废气污染、燃煤污染和城市扬尘污染。”据株洲市副市长何剑波介绍,株洲市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曾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社会各界对此意见很大。

  为大幅度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使人民群众呼吸到清洁的空气,株洲市政府2004年编制了《株洲市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株政发〔2004〕17号),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印发《株洲市蓝天行动方案》,确定工作目标,下达主要工作任务,配套措施,落实重点项目;2008年,市人民政府印发《株洲市2008-2010年蓝天碧水行动方案》,2012年,为全面落实省十大环保工程,市政府印发了《长株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实施方案》。

  “针对市区工业结构性污染,株洲市采取关闭、淘汰、治理三大措施,投资5.43亿元,完成88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整治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源,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何剑波介绍说,近年来,株洲全市关停污染严重企业162家,市区拆除烟囱254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79家、落后生产线113条;完成工业废气污染治理项目88项,全市大型锅炉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关停一批立窑水泥生产线和钢铁生产线,工业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逐年下降。

  其中,为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管理,株洲实施了城市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投入了3亿元实现城区所有公交车电动化,全市627辆混合动力公交车投入运营,成为全国第一个绿色电动公交车城。同时,株洲还率先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全市投放2万辆自行车,建成了100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成为全国绿色出行的标志。

  在株洲采访期间,记者跟随调查组先后到了云龙区兴隆化工、湘海机动车环监站、天台山庄空气自动监测点、红旗路加油站、高科总部一号工地、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清水塘已关停企业鸿基锌业等地,实地查看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建筑扬尘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防控、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等设施建设情况。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2年,市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44天。今年进入6月以来,株洲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趋好,蓝天白云让人赏心悦目。同时,空气污染类型也正悄悄改变,臭氧正逐渐取代PM2.5及PM10,成为空气首要污染物。

  “2012年,郴州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市城区日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宜章、安仁、汝城、桂东等4县空气质量优良,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其余县市空气质量良好,达到二级标准。”郴州市副市长唐国栋介绍说,近年来,郴州市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综合整治为推手,着力实施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等九大工程,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

  在郴州采访期间,记者先后到中源国际城建设工地、郴州市环保局、公汽公司紫云山庄修理厂、国际大酒店以及永兴县循环经济园区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记者发现,郴州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为目标,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整合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绿化攻坚,不仅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也切实增强了城市的绿肺功能。

  “株洲、郴州从当初满目疮痍的污染重地,再到如今的天蓝地绿水清,这个美丽蝶变的过程,折射了如今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的科学转变。”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肖刚强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株洲、郴州由乱到治的转变,浓缩了湖南近年来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