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植树去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春天来了 植树去
 入春以来,随着气温的回暖,全国各地抓住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广泛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植树造林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这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中国植树节是怎么来的?义务植树有哪些法律规定?植树有何生态价值?本期应知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小贴士


  一颗树生态价值几何?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万美元;

  ◆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万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万美元;

  ◆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

  ◆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万美元;

  ◆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

  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造生态价值达19.61余万美元。


  温故知新


  植树节是怎么来的?


  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的植树节。中国的植树节,因时代的演变,先后作了3次改定。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4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活动。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

  民国17年(1928年)北伐完成后,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18年(1929年)2月9日当时的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而国民政府行政院农矿部长易培基遵照孙中山先生遗训,积极提倡造林,于民国19年(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国民政府,自3月9日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于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林业部部长罗玉川提请审议《森林法(试行草案)》,并对"决定以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进行说明后,大会予以通过。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规定开始在全国实施。次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春天来了 植树去

查看完整回复请点击这里:
春天来了 植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