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污染背后的责任链:谁的过?谁的责?

“天气怎么样?”原本是欧洲人见面的开场白,如今却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种被称为雾霾的恶劣天气现象频繁在国内许多地方出现。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每当雾霾来袭时,大半个中国都笼罩在灰蒙蒙的苍穹中,空气混浊,能见度低,大气污染严重程度甚至让多地PM2.5监测指数多次“爆表”。

  一时间,雾霾成为全中国最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之一,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从城市到农村,雾霾和环境污染总能成为会谈或闲聊时的热点话题。不过,除了相互“吐嘈”,更多的人想知道:恶劣天气是怎么产生的?大范围跨界污染究竟该由谁承担责任?


  下一个,谁会“躺着中枪”?


  对于陌生的、异常的现象有恐惧感,然后很想知道这种现象从何而来,这或许是人类的本能。

  正如10年前关注“非典”疫情一般,面对近两年突如其来的空气污染,很多人都在努力寻找雾霾的“肇事者”。

  早期的“祸首”被认为是风。2012年6月,我国中部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当时多地气象部门的说法是“周边省市烧秸秆”,“风吹过来的”。而当雾霾迟迟不能散去时,气象部门又表示:“风力太弱,不利于霾的消散。”

  今年春节期间,又有人提出烟花爆竹是那段时间雾霾的“罪魁”。有实验得出,燃放鞭炮产生的PM2.5平均浓度是正常空气浓度的5.4倍,最高时达到66倍。

  还有人认为,汽车尾气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但随后汽车产业界集体“喊冤”,称不能把汽车当作“替罪羊”,并强调“车用燃油的质量升级远比汽车排放升级更值得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在回应“油质不过关导致雾霾”时表示:“其实最大的杀手是煤炭,当务之急应是治煤。”

  “雾霾侵袭中国一年多时间了,我们几乎看不到有"人"站出来为雾霾埋单。”网友Andy在微博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如果明天再看到有关雾霾原因的报道,不知道下一个轮到谁"躺着中枪"?”


  企业直排,还能“独善其身”吗?


  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不能说没有天灾的因素,但更要追究“人祸”的责任。在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沈玉芳教授看来,肇事单位和个人应为污染和跨界污染直接负责。

  “毫无疑问,作为在一线生产的企业,不仅要对直接排污的行为负责,而且自己往往也会深受其害。”家住湖南怀化的杜海波(化名)曾经在浙江温州从事塑料包装袋的生产加工,他就亲身感受过环境污染给家人造成的伤害。

  那时,杜海波和爱人住在一室两厅的出租屋内,生产所用的塑料、油漆等化工用品堆在后院,“只要机械开动,加工塑料及喷漆散发出的气味非常刺鼻,很难闻。”每当开工时,杜海波就把家里所有的门窗打开,让气味散发。

  两年后,杜海波的儿子出生。让杜始料不及的是,在儿子出生后的6个月内,小家伙隔三差五地生病,经常咳嗽。起初他还以为儿子体质差,后经医生提醒才猛然想到,是不是家里的塑料袋加工引发的?

  杜海波当即把儿子送回湖南老家。之后,儿子的身体逐渐好转,持续咳嗽的情况渐渐减少。

  “加工塑料袋肯定是有污染的,我以为打开门窗让气味散发出去就没事。但事实上,我错了。”杜海波说,他租住的那个村子有很多家塑料加工的小作坊,每家打开门窗都想让废气往外排,实际上每家每户呼吸的都是被污染过的空气,谁也逃脱不了。

  后来考虑到加工化工产品对身体的伤害,杜海波与家人决定,变卖加工设备及原材料,回老家做生意。

  “环境污染,就是害人害己的事。”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蔡守秋教授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过多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会使得当地的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在这个范围内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