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北京空气的“大实话”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那些关于北京空气的“大实话”
空气质量改变唯一的根据是我们中国、我们北京自己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而不是看哪个大使馆在干什么。
  民间自测,我不反对,但建议,一不要绑架公众,煽动情绪,二要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减排上。

  PM10还没有达标,这时候提出PM2.5,没什么意义。

  和CPI一起,PM2.5被收录入7月刚刚上市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这一大气领域的专业名词在2011年的秋季迅速为公众所知,裹挟着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愤懑情绪,那时也正是时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的微博“巴松狼王”粉丝飙升的时刻。



  杜少中(章珂/CFP/图)



  过去几年里,首都北京频遭空气质量风波,而作为官方发言人的杜少中,总在风口浪尖。北京奥运前后,他直面摄像机和话筒,共接受了1400多人次的采访,参加了100多场新闻发布会。2011年至今,还是因为PM2.5,他又经历虚拟世界里的“奥运危机”,面对微博里动则上千人的质问、谩骂,他甚至发出“敢问路在何方”的感慨。

  虽然“领导喜欢听不惹事儿的话,公众喜欢邪乎的话,媒体喜欢有冲突的话,没人喜欢实话”,但他说自己坚持说实话,也从不删微博,尽管这样的实话也总是伴随争议。

  2012年2月,他卸任副局长和新闻发言人职务,转任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挺过来了”。带着新书《微薄之力在微博》,他日前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回溯那些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大实话”。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那些关于北京空气的“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