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服“红菌”噬污泥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驯服“红菌”噬污泥
迈进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西门保安室,迎面墙上留着一块鲜明的白印子这里原是贴了十年的《高碑店污水厂污泥清运货车排班表》。与排班表一同消失的,还有每晚3趟的污泥清运车和随车弥漫不息的臭味儿。

污泥,本是污水处理时甩不掉的副产品,难闻、有害,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如今,污水处理厂不再有污泥,靠的是一种叫“红菌”的东西。

“红菌”,学名“厌氧氨氧化菌”,这种古老得几乎与地球同龄的原始菌群,1亿个攒在一块也就一个芝麻粒大,却能“吃”掉10倍于自己体重的氨氮污染物,而且几乎不产生污泥。只是,自然界中的“红菌”是分散的,在污水里成不了气候。

2006年,博士毕业的张树军来到排水集团科研中心,接下任务:养出抱团作战的“红菌”来。

此时,“红菌”技术在发达国家初露峥嵘,国内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屈指可数研发周期太长,谁都没把握。但张树军愿意:“这不正是实现梦想的机会吗?”

研究初期,他没少受刺激:找外资厂家想看一眼“红菌”,被拒;好不容易淘换来个实验样品,一测,“红菌”没几个,就是瓶没啥用的营养液。一年下来,研究没啥进展,厂里污泥清运车次从每晚2趟增加到了3趟。

只能靠自主研发了。等不及新建实验室,张树军把冰箱大小的反应器拉进了铁皮工棚。四处漏风的工棚里,高温污水散发出阵阵刺鼻腥臭,闻着就反胃。但为了掌握“红菌”对环境的喜好,反应器内的温度、水流量、PH值等近20项指标,必须不间断测量,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转年冬天,寒潮突袭,有天一大早检测时,反应器内温度极低,现场一时又找不到棉被,张树军一着急,把羽绒服脱下来盖在了反应器上。

到2008年6月,张树军初步掌握了“红菌”分散培养技术。但要让这些小不点儿在污水处理池大强度的水流里呆住,还得找到能让它们“抱团”的粘合剂。

那段时间,张树军简直是魔怔了:看到食堂瓶起子上的磁铁,马上放下饭碗跑回实验室去拿磁粉试验;在家做晚饭时觉得水淀粉挺粘,马上关火坐1小时地铁回单位拿水淀粉试验……就这样,试了三四十种粘合剂,直到去年年初,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的高分子有机材质。“看到菌群从暗灰变红,我知道,成功了!”

去年四季度,“红菌”正式在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安家。与传统技术相比,“红菌”去污过程中不但不产生污泥,而且不会产生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90%以上,并节省60%的电耗!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驯服“红菌”噬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