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排放、高恶化”环境治理 10年或需资金10万亿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近日表示,40年来,中国未能摆脱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所揭示的环境与发展演变规律,未能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骆建华表示,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已进入“高排放、中投入、高恶化”的阶段,未来10年之内治理资金大致需要10万亿元。
三次冲击波
在出席为期三天的“2013青岛国际脱盐大会”时,骆建华专门作了《未来10年中国环境战略发展路径》主题报告。他认为,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状况正处在“高排放、中投入、高恶化”的阶段。
“中国生态环境经受了三次比较严重的冲击波。”骆建华说,第一次是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二次是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第三次是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重化工业急剧扩张。
骆建华说,这三次冲击波一次比一次迅猛,一次比一次强烈,并相互叠加,终于使环境污染走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
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研究,从环境污染演变趋势看,我国近40年环境状况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即低排放、低投入、低恶化阶段(1972-1985);高排放、低投入、高恶化阶段(1986-1999);高排放、中投入、高恶化阶段(2000-2012).
记者了解到,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划分这三个阶段主要依据三个变量:
污染物排放量。主要以SO2和COD为指标,以全国环境容量为标杆,如实际排放量>环境容量则为高排放,反之则为低排放。根据环保部的测算,全国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为1200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的环境容量800万吨。
污染治理投入。主要以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为标杆,如环保投资<1%则为低投入,1%-2%则为中投入,2%-3%则为高投入。
环境质量状况。主要以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为依据。空气质量以PM10为指标,以环保部最新发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为依据,即50%以上的城市人口生活在PM10低于二级标准空气环境中(PM10年均浓度>70μg/m3)则为高恶化,反之则为低恶化。水环境质量以七大水系水环境质量为依据,即Ⅰ~Ⅲ水质断面比例≤60%则为高恶化,反之则为低恶化。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研究发现,从2002年下半年起,我国进入新一轮重化工扩张阶段,各地纷纷上马钢铁、水泥、化工、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致使能源资源供给全面趋紧,污染物排放急剧攀升。其结果,“十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目标没能完成。
环保部门的测算结果显示,这一阶段,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000年为1995万吨,2006年跃升至2588万吨,经过“十一五”节能减排,2011年又降至221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实际增长1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00年为1445万吨,2011年为2499万吨。
而在环保投入方面,2000-2010年,中国环保投资(宽口径统计)占GDP比重仅达到1%-1.6%,环保投入(包括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占GDP比重达到1.3%-1.9%,环保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达到2%-3%。
“总体上看,我国刚刚达到控制污染所需投入的低限。所以,我们将这一时期定义为中投入时期。”骆建华认为,如果按目前的污染状况,对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进行控制,污染控制的投入(包括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占GDP比重起码应达到2%-3%,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应达到5%-7%,而“这是中国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