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中副局长接受英国《卫报》资深环境记者采访

2011年第1个月,北京空气质量天天达标,1998年以来第1个全月达标,也创了连续达标时间最长、一个月内一级天最多两项纪录。北京一月份空气质量如此之好,引起了境外媒体的关注。1月30日上午,杜少中副局长就我市1月空气质量连续达标及大气污染防治等问题接受英国《卫报》驻亚洲资深环境报道记者华衷(Jonathan Watts)的采访。
    1月份以来,截至1月31日,一级18天,二级13天,全月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是1998年以来第一次,连续达标天数和月内一级天数也创了历史水平。杜少中副局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1月份空气质量天天达标,创12年来同期最好水平,是多年来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坚持污染减排,连续实施十六个阶段、200余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结果。
    杜少中副局长还就我市多年来在防治燃煤、机动车、工业、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以及提高市民环境意识等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向记者做了详细介绍。北京市空气质量从1998年以来连续12年持续改善,达标天数由1998年的100天(27.4%)天增至2010年的286天(78.4%),提高了51个百分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2010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032毫克/立方米、0.057毫克/立方米、0.121毫克/立方米,比1998年分别降低了73.3%、22.9%和32.8%,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标准。这充分说明我市多年来防治大气污染取得了明显成效。
    针对燃煤污染,北京市进行了城市核心区的平房和简易楼“煤改电”工程,让17.3万户居民告别了“小煤炉”;中心城区1.6万余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改用清洁能源;400余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完成脱硫除尘治理;5座大型燃煤电厂中4座大型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脱硫脱硝除尘治理,1座已关闭;远郊区县城关镇22座大型集中供热中心代替小型燃煤锅炉房。针对机动车污染防治,北京采取提高新车排放标准、提高油品标准、加快淘汰高污染黄标车、加强在用车排放管理等一系列举措,在机动车年均增长15%、保有量达到480万辆的情况下,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实现了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燃油标准全国领先,淘汰高污染黄标车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3月,北京在国内率先实施国IV机动车排放标准,实现了9年从国Ⅰ标准到国Ⅳ标准的跨越,而欧洲国家同一过程则用了大约13年。2008年年初,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全面供应国IV标准车用燃油,仅此一项措施,全部在用机动车排放即可减少15%-20%。2009年至2010年,两年内已淘汰黄标车15.6万多辆,每天约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物313.5吨。同时,加强在用机动车排放管理,22辆尾气激光遥测车对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排放进行筛查,实现了对年检场尾气检测工位的视频和数据监控,使机动车排放静态和动态管理有机结合。针对工业污染,北京市不断深化工业污染防治,相继关停了一批重污染企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累计300多家“三高”企业停产退出,冶金、电力、化工、建材四大传统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基本到位,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05年的69.6%提高到2009年的75.8%。针对施工和道路扬尘,北京针对城市建设规模大、扬尘污染突出等问题,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制定实施了《绿色施工管理规程》,全面展开以“绿色施工”为主的工地扬尘污染防治行动,制定了施工工地环保标准和“5个100%”要求,加强对物料生产、运输和基建全过程的“绿色管理”,推行道路机扫、吸尘、保洁一体化作业,有效控制扬尘污染,提高道路保洁水平。
         
    采访中,记者问杜少中副局长: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是不是到了拐点?杜局长回答:一个真正重视环境的城市,改善环境质量的进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更没有拐点,愿我们共同居住的家园更有魅力。记者表示对北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印象深刻,对此次采访感觉非常满意,采访一直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卫报》(The Guardian)是一家英国媒体集团,其新闻网络是目前英语国家中用户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网站之一,在环境报道领域颇具权威。华衷(Jonathan Watts)是《卫报》首位驻亚洲环境记者,目前已常驻北京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