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唱响人与自然和谐之声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湿地:唱响人与自然和谐之声
蓝天碧云,天水一色,人字形的鸟群不时掠过宽广湖面。这是湖北省洪湖湿地带给我们的美景。
“洪湖生态环境好了,水清透亮,养的鱼新鲜,卖的价格也比别的地方每斤高出5元钱,湖水扒开水藻就能直接喝,家里还有20亩水面养殖螃蟹,每年纯收入2万多元。”洪湖新堤大湖捕捞队队长王贵才乐呵呵地说。
生态和经济取得双丰收,是我国湿地保护的重要特色。
   今年是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20周年。为深入了解我国湿地20年来在保护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1月底,我们随国家林业局调研组到了湖北、湖南、山东。
倾全力保护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维护气候安全、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那么,该如何让其常保健康,让湖泊更加美丽?
“以前在水里生活很辛苦,大家搞围网养殖,饲料、化肥等使湖水混浊一片,到处都是污染。”祖籍山东、年满60岁的王贵才说。
上世纪90年代的洪湖,淡水和水藻过多,为发展经济,当地大力发展养殖业,从山东、江苏引进围网养殖专业技术人才,围网近38万亩,基本上是全湖都在养殖。
   “看不到水面,生态平衡被破坏了,对水质影响巨大,水藻由过多变为过少,大量锐减,只剩40%,候鸟迁徙通道折断了。”洪湖湿地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徐炎宏说。2004年,开始进行抢救性保护,湖北省先后投入7000万元,拆除围网37.7万亩,安置渔民2500余户。
目前,洪湖生态环境逐年好转。水草覆盖率恢复到80%,保护区鱼类种类从57种上升到62种,栖息的水鸟也由2004年的2000多只上升到如今的30万只。
  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加大湿地保护,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不遗余力。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国务院三峡办分别投资1135万元和1200万元,开展湿地恢复工程项目,有效湿地恢复面积1733公顷,并安装了远程监控电子系统和宣教等设备。中国环科院每年投入40多万元,用于江豚、麋鹿、鱼类、鸟类、植被和东方田鼠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弥补保护区在多项物种监测方面的空白。
  同时,国家林业局湿地中心累计拨付850万元湿地补助资金,用于建设生态乡镇和生态学校,聘请协管员,营造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氛围。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起,通过修筑围坝、引灌黄河水、增加湿地淡水存量等措施,大力实施恢复湿地工程。据统计,截止到现在,已完成近30万亩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
造鸟类天堂
  总面积达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粼粼碧水,簇簇芦苇、柽柳,与不时飞过的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一起构成了一道绝美风光。
  黄河三角洲湿地因生态环境原始,人为干扰少,区域内水草茂盛,保存了大量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
  “每年大约400万只鸟类在保护区越冬、迁徙,鸟类种类达到了298种,数量占中国鸟类总种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十几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灰鹤等4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保护区科研站站长朱书玉告诉我们,为给鸟类创造良好栖息、繁殖环境,保护区成立了鸟类救助站,实行人工筑造鸟岛,为东方白鹳等鸟类筑巢,工作人员24小时巡护,防止捕鸟、捕猎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以前自己是君山渔场打鸟队队长,打一只4斤重的鸟有1.5元的收入,带领队伍一天最多可以打下9000只鸟,洞庭湖内几乎没有鸟了。”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君山站点护鸟协管员,72岁的张厚义老人伤感地说,鸟都不停留,远远看见我就飞了。
自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张厚义不但不再打鸟,还主动当上了保护区协管员,协助护鸟。曾是洞庭湖远近闻名的“捕鸟大王”,现已“改邪归正”变身为“爱鸟卫士”,成为保护区一面爱鸟护鸟的旗帜。
  “现在谁要打洞庭湖里的鸟,我就跟谁急。”张厚义激动地说,他不抽烟,不点火,与周围渔民建立良好关系,每天都和大家一起在湖边沼泽地巡湖护鸟。
    据监测,洞庭湖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鸟类从200多种增加到了338种,数量从10余万只增加到了17万多只。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湿地:唱响人与自然和谐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