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空气质量争论的是与非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中美空气质量争论的是与非
2012年5月15日,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称“非常不健康”,而上海市环保局的监测结果则是“轻微污染”。图为当天从上海浦东眺望外滩。路透社

6月10日的北京,在前一天傍晚的大雨冲刷之后,露出了久违的蓝天。

当天,在北京的网友争相在微博上晒出自己拍摄的照片——或蓝天映衬下的白云,或干净透明空气中的街区。热衷于微博上发布北京空气质量状况的潘石屹,在北京市环保局称“优”、美国使馆称“良好”的网页截图前写下评语——“今天空气质量,雨后天晴,PM2.5达标了”。

一切看似平静的北京空气,其实刚刚掀起一轮漩涡,将中国环保部、中国外交部,以及美国驻华大使馆、美国国务院,还有境内外众多网民、国际媒体,都卷入进来。“空气政治”、“空气外交”、“空气保卫战”等一时成为热门新词汇。

抛开这些词汇背后的喧嚣,空气污染问题却是每一个人都能呼吸到的事实,民众的环保意识高涨更是不容忽视。

PM2.5引发中美口水仗

“中国要美国停止通过微博报告北京恶劣的空气。”《今日美国报》以此为标题,并配发了一张照片——一名男子骑车通过空气混浊的北京街道。英国《独立报》的标题则是“中国警告外国使馆:公布空气污染数据非法。”配的图片是“几乎消失在浓重的阴霾背景中的北京高楼”……

此时的这些西方媒体,都在拿北京空气污染说事,丝毫不掩饰它们嘲笑与幸灾乐祸的心态。事起则是6月5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的一则表述,他说,“外交人员不得干涉接受国内政”,“个别国家驻华领事馆自行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并从互联网发布空气质量信息,既不符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精神,也违反了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希望个别驻华领事馆尊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停止发布不具有代表性的空气质量信息。”

明眼人都清楚,吴晓青口中的“个别驻华领事馆”,就是指美国驻华大使馆及领事馆。自2008年起,美国驻华大使馆便开始通过其微博账户每小时公布一次北京空气中的PM2.5值,美国驻上海和广州总领事馆则先后从2011年5月和6月开始,用微博发布当地空气质量报告。

中国官员的此番言论,立即引来美国国务院的回应。美国国务院说,美国发布的数据只是为在中国的美国公民提供信息,没有干涉中国内政,因此不会停止发布相关数据。美国国务院还表示,如果中国发布美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美国不会反对。

在第二天中国外交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刘为民回应说,中方没这个兴趣,并要求美国驻华使馆“停止不负责任的行为”。

空气质量竟成了外交工具

中美之间发生“外交口水仗”,大家都习以为常,但围绕“空气质量数据”这类“小事”公开较真,却还是头一遭,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这场“外交战”除了引起国际媒体的围观,还迅速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产生外溢效应。

6月7日,《国际先驱导报》就此做了一项网上民意调查,短短几个小时,就有多达一万七千多次网络投票,截至6月13日,投票量更是高达近6万次,其中七成多的网民支持美国使馆发布空气PM2.5数据,两成多的网民表示反对,但也有近三成的网民质疑美国使馆的动机,并认为其方式欠妥,六成以上网民认为中国应大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中国的环境需要改善是大家的共识,但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求政府实事求是地公开环境信息是合理的,但有着治污经验和先进技术的美国,不仅不给予中国正面帮助和技术支持,反而拿这个问题说事儿,它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中国老百姓的幸福。”这位网民的言论,在互联网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的确,环境保护是各国共同的命题,但是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正如在历次气候峰会上那样,环保话题也常常沦为发达国家干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标签式外交工具。在这次的中美围绕空气发生的“外交口水仗”中,PM2.5也俨然成了美国用来对中国说事的一个外交工具。

35微克和75微克的中美差异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微博)说,大多数老百姓关心的不是谁发布了信息,而是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以及如何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PM2.5值和臭氧浓度等数据在中国环保部门对空气质量的常规评价系统中的缺失,使美国使馆钻了空子,同时也使官方数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挑战。”面对民众的质疑,马军认为,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社会,“堵”是行不通的,如何“疏”才是关键。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前所长牛凤瑞质疑美国使馆发布一个点的监测数据的合理性。他说,“一个点的监测数据再怎么准确,也不能代表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这里有一个合理布点的问题。”

而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事实上,北京市环保局和美国使馆对于PM2.5数值的监测数据并无太大差异,但是表述却大相径庭。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PM2.5达标标准是日均值75微克/立方米,而美国目前执行的标准则是日均值35微克/立方米。这也是为什么双方的检测数值相差不大,但表述给人的感受却完全不同的原因之一。比如说,北京环保部门的表述是“轻微污染”,而美国使馆的表述则可能是“极不健康”或“有毒害”。

马军表示,“双方的监测值相差并不多,但由于使用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公众看起来好像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目前采用的是世卫组织推荐的过渡期标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据介绍,过渡期标准相对是一个较低的标准,但现在的北京要达到这个低标准,也至少需要20年的努力,这就是北京面对的现实,也就是说,这个标准对北京来说并不低。

“空气保卫战”没有旁观者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北京市一直重视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工作。不久前的两会期间,空气质量问题也被提到了政府工作议程的前列。只不过,在正经历着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国大都市里,想要呼吸到真正新鲜的空气,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牛凤瑞表示,我国的空气质量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美国使馆的做法实际上是迎合了一部分国人对政府不信任的心理。不少人都相信美国使馆的数据是准确的,而中国官方的数据却失去了它的公信力。显然,美国使馆的行为达到了这个目的”。

6月12日,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评论说,北京面积大到1万6000多平方公里,要做好空气监测仅靠一两个点不行,依靠外国驻华使馆这样一些非专业机构也是不行的,并且这也完全超出了驻华使馆的职能。

他还说,“很多外国驻华的使团,他们在向中国消费者推销他们本国生产的汽车时是不遗余力的,但大家都知道汽车尾气的排放是污染空气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我希望他们以后在向中国消费者推销他们本国汽车的同时,能够告知中国买车的人汽车尾气会污染空气,就像抽烟会损坏健康一样。”

活跃微博账号“染香”则炮轰频繁发布美国使馆空气数据的潘石屹,指责他一边开着大排量汽车,一边埋怨着北京的空气。“潘总每天开着大排量的汽车,从长城脚下的公社开到北京市中心,不知道他一个人一天要排放多少汽车尾气?”

显然,改善空气,人人有责。“空气保卫战”没有旁观者。

名词解释:什么是PM2.5?

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由于PM2.5粒径小,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此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有很大负面影响。

我国现行的PM2.5达标标准是日均值75微克/立方米,而美国目前执行的标准则是日均值35微克/立方米。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中美空气质量争论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