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普查呼唤发展方式转变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污染源普查呼唤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是中国第一次采取全国普查的方式来摸清环境家底的成果。如果说,经济普查主要是摸国家的经济家底的话,那么,污染源普查,实际上是给我们环境的健康状况做一次体检。
  根据这部报告,我们国家仅工业固体废物就达到了38亿吨,这个数字差不多相当于每一个国民人均3吨。在此次普查中,由于将以往未被列入的农业等排放源纳入调查范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陡然升高到3028.96万吨,大大超过以往的统计数据。
  自然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销纳一定的污染物,这也就反映了环境容量。上述真实的污染物排放数据让人忧心忡忡,因为它意味着我们的排放量已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一般发达国家到人均8000美元的时候,才到污染物排放的峰值,但是我们还没有到3000美元,环境形势却严峻到这个程度,确实令人担心。
  应当说,这次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公布污染源普查的数据,延续了政府自2004年以来扩大环境信息公开的良好势头,值得肯定。
  此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布的内容主要是汇总形成的全国性宏观数据,其中若干关键性指标排放量的重大变化,关乎中国污染防治的全局,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因此,地方政府不能痴迷于对GDP的盲目崇拜,沉浸于“无污染不发展”的怪圈之中,而应理性地看到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增长的极限。
  发达国家人均GDP在8000美元时,污染物排放才达到峰值,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人均GDP离8000美元还远,所以我们还有足够的污染空间可挖掘,还可以肆意地去污染,也不是说只有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才去治理污染。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把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纳入约束性指标进行考核。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能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总量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应该说,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源,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直接威胁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公开这些数据,正视这些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摸清家底,则有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方略。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定期公布污染源排放数据,不仅有助于公众了解周边的环境风险,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环境利益;也有助于推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管理,推动企业主动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作为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避免这样的老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污染源普查呼唤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