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敦煌,必先保护水资源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拯救敦煌,必先保护水资源
 10月17日—18日,温家宝总理在甘肃考察,就扶贫开发、生态建设、改善民生情况进行调研。在考察中,温总理呼吁拯救民勤,拯救敦煌,并再次提出了保护水资源和可持续利用这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也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而在我国,一直存在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的问题,这是中国的基本水情。

  一方面是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水污染却日益严重。据梁从诫主编的《2005 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所统计,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困难,近2亿人的饮用水中所含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有高氟水,苦咸水,以及被血吸虫污染的水。我国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我国有7大水系,但其中1/3已严重污染,人体不可直接接触。我国25%的地下水体已被污染,35%的地下水不适合饮用,城市地下水64%已被严重污染。我国90多条河流发生断流,湖泊面积大规模缩减,黄河常年干枯,难有滴水入海。在这种状况下,近年来水资源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在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的问题上,人们容易想到,政府最乐于采取的措施就是遏制市场,把公共资源彻底国有化,完全由政府来主导水资源的分配与污染治理。而实际上,在公众监督缺位的情况下,排斥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完全由国家全面管制公共环境资源,将彻底摧毁公共资源的产权基础以及管理秩序,使得滥用资源更加肆意。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最有效的方法是明确公共资源的产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建立起合理的资源价格机制,而政府则要独立于特殊利益集团之外,退回到有公众监督的守夜人角色。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这一古人之言虽然令人沮丧,但的确反映了人类公共生活的大部分现实。如果缺乏公众监督的政府是环境资源的所有者,这实际和无主资源没有区别。乱占乱用,掠夺性的过度开发就是必然的结局。

  另外,如果政企不分,政府很难获得公正处理企业的立场,敦促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就像亲娘打自己的孩子一样,多半是吓唬,不动真格的,即便有的下手了,但都手下留情,更不用说遇上护短的家长了。有的地方,污染大户的负责人又是该地政府、人大或政协的负责人,其环保执法部门自然就人微言轻、形同虚设。而如果政府退回到守夜人的角色,只是面对私人企业的话,情况就大为不同了。私人企业不可能以公共利益为借口来占用环境资源,而政府也更有力量作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去执行相关法律。

  还有,如果环境问题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揽,不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的话,就很难形成一个准确的环境资源价格机制。对于水资源,中央提出要建立水权制度,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这是个很好的提法,但是如果完全由政府来安排,鉴于计划体制的天然缺陷,它所制定的环境价格却无法准确反映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动态的变化。如果水资源的价格扭曲,就会影响人们去进行技术创新,寻找一些节约或者替代的方法。

  而且,一旦发生环境破坏的话,这种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在经济上很难界定水资源滥用者的边际个体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在操作上很难把握怎样才算是水资源的最优使用、怎样是滥用,这样在制定具体惩罚措施的时候就缺乏合理的准绳。

  水资源大部分是公共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自然需要公共权力的参与。但这一参与并非等于大包大揽,环保必须同时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政府必须成为超越于企业之外的“守夜人”。当然,也必须是被监督的“守夜人”。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拯救敦煌,必先保护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