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清 大理兴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洱海清 大理兴
被大理人视若“母亲湖”的洱海,用自己的美和丰饶在高原上孕育了璀璨独特的传统文化,也继续丰富着现代大理的精神追求。
  从古至今,洱海常清,又是多少大理人对“母亲湖”的深深祈愿。日前,正值洱海保护经验交流会召开之际,官员、专家及学者200余人走进洱海之滨,探寻大理“治湖”、“护湖”之谜,探索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新思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在睡莲含羞、香蒲婀娜、白鹭翩飞的湖滨带,人们感受着洱海“人造睫毛”的绝伦之美;在一碧万顷清风徐徐的湖面上,人们体会着再次清澈起来的洱海,玉海清波,银船淡影,鱼蟹悠游的诗意。走进水碧山青的洱海流域,走进沿湖大理市、源头洱源县的村村寨寨,人们一次次被大理广大干部群众对“母亲湖”的一往深情所感动。
  2008年11月7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率队赴云南省针对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在重点考察了洱海的保护情况后欣慰地说:“洱海治理和保护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典型。”
  有这样一组耐心寻味的数字:2003年,洱海水质遭遇继1996年的蓝藻暴发之后的第二个“拐点”——一度局部下降到Ⅳ类标准。2006年,大理仅用3年时间就使洱海水质恢复到总体达到和保持Ⅲ类,部分时间达到Ⅱ类水的标准。2008年,除5月、10月和11月为Ⅲ类水质外,其余各月均为Ⅱ类水质。洱海,成为我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被誉为我国湖泊保护治理的一面旗帜。
  轰轰烈烈的“洱海保卫战”恰逢大理州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十五”期间,大理州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其工业总产值继2003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后,2006年实现3年翻番达到275亿元。2005年,洱海源头第一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洱源,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6年,地处洱海沿岸的大理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其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
  “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源,行政问责,全民参与”,大理在全国湖泊保护治理中率先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独具特色的路子。与此同时,在洱海流域的广大农村一种天、地、人共存、共生、共荣的新型伦理关系出现并发展着。
  循法自然,就是要树立起遵从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多少年来,大理历届州、市、县政府始终坚持,洱海的治理与保护,是大理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理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理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洱海为中心。多年来,他们秉承遵从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洱海。

  “洱海清,大理兴,洱源亲”。洱海尤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政绩观。
  “在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时候,在考虑最广大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洱海保护治理工作,这通常是作为第一条。”中共大理州州委书记刘明深有感慨地说。
  银桥至大理截污干管、大理至下关截污干管、上和至登龙河截污干管……在洱海流域,共计耗资10亿多元,铺设49.74公里的排污干管。还有洱海南截污干渠,总长17.2公里,总投资达4.1亿元,连接洱海下河湾到大鱼田污水处理厂的地下排污干渠,被大理的老百姓称为“地下的丰碑”、“看不到的政绩”。
  投入10多亿元巨资建设一个“看不见、参观不了”的工程,这是大理领导干部“一切为了洱海”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在洱海源头第一县,洱源县正以无比的勇气提出一个崭新而又响亮的发展目标——通过8年努力,把洱源建设成为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人们可能会问:全国百名经济强县中尚没有一个发达县域实现这个目标,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缘何敢为天下先?
  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对比。2007年底,洱源县生产总值突破17亿元,同比增长13%,G D P 和财政收入已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是,这组数据并没有打破洱源县在大理州县域中的排序,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在12个县、市中的第6位,单纯增幅排在第9位。
  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表明洱源与省内先进县市的距离在拉大,甚至低于全省的平均发展水平。是洱源缺乏快速发展的动力吗?当然不是。根本原因是洱源生态保护的重负远远大于其他县域,而当地又坚持不走以牺牲环境的代价追求GDP增长之路。
  以农业立县的洱源是国家级贫困县,洱海源头密集的村庄、农业人口,是洱海治理中困难最大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根源。对于洱源来说,解决环保压力问题的最终出路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集约优化人均占有资源,减少面源污染、节约治污成本的目标,既有效保护环境,也有效地推进县域现代化进程。
  “洱源要的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洱源县县委书记许云川说。
  这样的选择与坚守,是自觉主动、理性务实的前瞻。洱源在银苍玉洱的大生态经济系统之中,重新审视自身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条件,科学定位和布局,建立与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循法自然的发展才可能是可持续的。
  与此同时,围绕洱海保护,大理州树立“大洱海”的理念,在全州范围内也进行产业布局的重新优化、调整。大理州工业发展提出了以大理、祥云等5个县为建设重点,把工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不受环境限制的地区。即使在不受环境限制的地区,“工业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仍然是大理州的发展“铁律”。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洱海清 大理兴

查看完整回复请点击这里:
洱海清 大理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