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出行利环保,前行“路障”需清除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自行车出行利环保,前行“路障”需清除
面对交通拥堵、雾霾天气频繁、城市热岛等“城市病”,许多民众重新蹬上阔别已久的自行车。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一些城市,公共自行车已成为一道“风景线”。

  又骑自行车

  作为发展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后起之秀,太原市的公共自行车保有量从0到2.5万辆,仅用了一年时间。太原公交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经理赵永旺说:“平均每天增加两三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截至今年9月底,太原市已有1100多个公共自行车网点。

  “按规划,今年年底能达到4.1万辆。”赵永旺说,“太原市用一年时间走了一些城市五六年的路,我们的自行车‘骑’出了罕见的速度。”

  太原是国内各地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的缩影。据了解,这些年来,我国已有近百个城市致力于发展本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公共自行车系统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日益加重的“城市病”。国庆节长假过后,国内多地再次受到雾霾“侵袭”。今年夏季,臭氧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多个城市污染物之首,而这些“新兴”污染物的罪魁祸首之一是汽车尾气。加之全城拥堵等原因,官方和民间都想方设法冲出“堵城”和“霾伏”。

  公共自行车成为治理“城市病”的一剂药方,得到各方认同。“有了公共自行车,每天骑车上下班可能比坐公交、开车还快。”在太原一家IT企业工作的姜波说,“有时候赶上高峰,开车能堵上1个多小时,如果骑车也就30多分钟。”

  据太原公交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估计,公共自行车吸引了当地约10%的私家车主。公司一位负责人说:“现在,我身边的不少私家车主常骑自行车出门,而在以前,他们三五步路也是开车去的。”

  前行有“路障”

  尽管受追捧,但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还面临不少问题。不少人蹬上自行车后发现:前方的“路障”依然不少。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教授潘海啸说,公共自行车发展之路有三大“路障”:自行车路权难以保证、人为损害,以及待改进的经营模式。

  赵永旺说,现在太原市的自行车道还比较少,特别是老城区,路窄,自行车只能在人行道、机动车道上骑行。

  “根据以往的调查,城市道路缺少自行车专用车道,由此产生的安全隐患是不少人放弃骑行自行车的重要原因。”潘海啸说,“路权无保证是全国不少城市面临的问题,这限制了公共自行车低碳环保优势的发挥。”

  同时,一些人会故意损害公共自行车。赵永旺说,在太原市的公共自行车损害中,人为因素占的比重不低。“一些受损公共自行车是有人故意将车座用刀割坏、用烟头烫破。太原公交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在探索监管保护方法,但效果还不理想。”

  此外,在目前的公共自行车运营中,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模式为主。潘海啸说,以政府为主,可以将公益性发挥到最大,目前也最为成功。“但是,免费的午餐大家都想吃,政府为保证公平就得广撒网,难免会浪费资源。”

  另一种模式,是以北京为代表,让企业唱主角。“虽然效益提高了,但很少有企业能负担得起。”潘海啸说。

  需多方给力

  记者采访中,很多人认为公共自行车在中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其中首先要解决自行车“上路难”的问题。潘海啸说:“城市管理者应当尽快划出专用自行车车道,交警更要严格保护骑车人权益,只有做到‘车到山前必有路’,公共自行车的影响力才能进一步扩大。”

  另外,有专家建议,一些大城市可以设置公益性停车场,这样可以使住在偏远地区的人把机动车停在这里,然后骑车进入核心城区,以免汽车、自行车相互抢道。

  赵永旺认为,加强舆论引导,使人们把公共自行车当成“私家车”爱护。他说,目前,太原市自行车公司会及时对所属自行车逐一体检、维修、清洗,以方便大家正常使用。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媒体、志愿者加大呼吁,让更多人爱护公共自行车,减少人为损坏。

  潘海啸认为,将来公共自行车可以采用政府购买企业服务的方式。“政府负责考核企业,发挥公益性作用。企业提供自行车服务,保证资源有效利用。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找好平衡点,寻求公共自行车发展的长远之道。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自行车出行利环保,前行“路障”需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