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环境 打造生态城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治理水环境 打造生态城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水在涵养城市的同时,也装点着城市。作为享有泛“长三角”地区“后花园”美誉的安徽池州,主城区内水系发达,平天湖、月亮湖、天堂湖等湖泊湿地交错而生;清溪河、秋浦河、白洋河穿城而过,呈现出“滨江环湖、依山绕水”的独特城市自然景观格局。城因水而倍增灵气。近年来,市人大及代表们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尤其是对平天湖、清溪河水环境治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多项活动,并跟踪督查,在市人大督查指导以及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工作下,平天湖、清溪河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跟踪督查促治理
市人大一直高度重视池州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早在2002年3月,市人大就将清溪河环境整治作为一号议案,2003年12月,清溪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整治内容包括河道贯通工程、截污工程、景观工程、引水工程四大部分,按照“三年三段三个亿”的实施步骤进行整治,于2006年竣工;2007年开始,在主城区逐年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2011年,通过“污水管网建设年”活动推动,完善了主城区污水管网体系。经过一系列工程,现在的清溪河水质和景观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今年夏季长时期高温无雨的状况下,清溪河水质稳定在5类水以上,符合景观用水的要求。
随着生态立市战略的深入推进,主城区水环境治理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继2010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平天湖、清溪河上游水环境整治情况的调研后,市人大又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先后两次对平天湖、清溪河水环境治理进行了跟踪督查。
2011年9月督察组一行深入到清溪河上游部分涉污企业、清溪河入水口、拆迁安置点、平天湖周边和主城区排污口进行了实地查看,提出了加紧制定清溪河上游涉铅企业的搬迁方案并付诸实施、整治平天湖上游支流白沙河拦河围网养鸭、沿堤建圈养猪现象、加快拆迁攻坚扫尾工作、加紧推进安置房建设等建议。
2012年9月,市人大督查组再次对平天湖、清溪河上游环境整治情况开展了跟踪督查,实地查看了清溪河上游涉铅企业环境整改及搬迁情况、凤凰井安置点、清溪河(白洋河)拦河引水工程情况、主城区温州商贸城4#排污沟、白沙排污沟及杏花村排灌站(南湖沟)污染整治情况和部分主城区老旧小区雨污分流点等地。督查组进一步提出加大对平天湖上游支流白洋河规模化拦河养鸭问题的治理力度、将白沙排污沟生活污水接入站前区物流园区污水管网、白洋河(清溪河)拦河引水工程选址、集水设施选型方案宜作进一步论证、进一步完善对平天湖、清溪河保护措施监管的长效机制等意见。
齐抓共治显成效
按照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跟踪督察组《关于平天湖、清溪河上游环境整治跟踪督查情况的报告》提出的意见,市政府将平天湖、清溪河流域环境整治及污水管网建设纳入了2012年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及时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并加强督促检查。各有关职能部门也根据各自职能,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责任分工,编制了各项整治和建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定实效。
治理水环境,首先是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实施管网检测维修工程,完善主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开展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来提高截污能力。对清溪河、环平天湖污水干管实施检测维修,启动清溪河沿线15个溢流口整治工程。新建了清风路桥西侧过路污水管道,疏通、修复部分沿河破损干管。新建改造污水干管90余公里,建设污水提升站3座,完成投资近亿元。目前已完成38个小区、81公里的雨污分流改造任务,总投资6000万元,计划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主城区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其次是控制面源污染。截至2013年9月19日,已全面完成土地复垦任务,累计投资2.18亿元,拆迁房屋18万平方米,搬迁群众3400人,复垦面积810亩。另外,还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清洁家园、美好乡村活动,环湖乡村村容村貌发生显著变化,改变了村庄生活垃圾乱丢弃的不良习惯,减少了入河污染。加快环湖农户异地搬迁工作,2011年以来,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搬迁农户762户,搬迁面积8万多平方米,最终实现湖区无农户住房的工作目标,逐步减少了生活污水对湖区水体的污染。另外,还引导群众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严禁湖区水面进行人工养殖,解除环湖3800亩水产养殖承包合同,清溪河上游实施家禽家畜养殖等污染源搬迁,不断减少农业生产给湖区带来的污染。
三是加快河道清理,开展综合整治。启动清溪河清淤工程,对6.5公里长的河道进行换底清淤,计划平均深度0.6米,清淤量23.4万立方米。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对主城区建成使用的6座污水泵站进行统一管理,形成污水封闭运营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清溪污水处理厂尾水改造工程,编报清溪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管道项目,采用机械排水和重力排水两种方式,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杜绝直排入河。
四是实施生态修复,提高自净功能。在清溪河两岸采取生物护坡措施,栽植水生植物和藤本植物,在湖内投放鲢鱼、鳙鱼等食藻鱼类,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增强水体自我净化能力,控制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过度繁殖。另外,建立水循环机制,进行科学调水,促进湖、河、江的上下游对流,改变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治理水环境 打造生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