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西管网排涝标准偏低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杭州城西管网排涝标准偏低
11月5日,城市向东的声势虽如此浩大,“城西”仍是杭州地产界用得最频繁的一个标签,日益拥挤的老城西数年前就开始了向周边新区的扩张:老蒋村、蒋村新区、西溪南和西溪西,毫无疑问已被置于同一地理概念中。而南面与老蒋村无缝连接的申花板块,则因其未来商业中心的地位,也正在成为城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在城市的不断融合与渗透中,为何内涝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是规划中城市功能设计的先天不足、还是“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念?
一路向西的发展模式背后,是否拥有健康的生长方式,它的规划蓝图以及“下半身”建设又面临怎样的隐忧?
对比30年前的城西
水域面积少了3/4说起城西的内涝隐忧,杭州市林业水业局防汛防旱与水利管理处处长盛忠华拿出了一张1971年的杭州地图。“原来,杭州西北角,就是现在的城西,以西溪路、莫干山路为界,一直往西北延伸,都是蓝色地块,那一片全是水域,具体来说,就是湿地和农田居多。”
他按照图纸比例,粗略地算了一算,“毛估估,那时候含水的地方,应该有48平方公里左右,而现在城西,估计也就西溪湿地的10.8平方公里的含水地块多些,其他地方也都硬化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土地,都已经起不到太大的蓄洪作用。”
盛忠华说,城西的淹水问题,可以从好几个原因来分析。首先,城西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本身就遭受着山洪的威胁,需要大量的排水设施。而一旦碰上强降雨,城西就淹水,也说明管道排得不畅。“当然,城西的排水线路,相对比较单一,只能往河道沿运河排放。而运河有个致命缺点就是‘地势低、排水慢’,一旦遇上时长量大覆盖面广的降雨,水就容易通过管网倒灌进来。”
“现在的城市建设,往往比较注重眼前利益,有回报的项目先做,而很多防洪排涝的工程,回报低、施工时间长,相比其他重点工程就弱势很多。”盛忠华觉得,要真正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需要硬件和软件同时抓起来。
管网排涝标准偏低是硬伤
有专家提出,造成城西内涝的客观原因之一,是排水管道标准偏低,降雨量超过排水能力。城西的发展过速,是否也带来了地块开发强度和管道排涝标准不匹配的“后遗症”?
据杭州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排水监管科透露,杭州2008年以前铺设的雨水管网,管网的排涝标准基本上是0.5—1年暴雨重现期。其中,一年暴雨重现期的设计标准是,每小时承受的最大降雨量为36毫米。而2008年以后新建雨水管的设计标准采用的是2年暴雨重现期,每小时承受的最大降雨量为46毫米。
显然,管网排涝标准偏低是城西的“硬伤”。
记者从杭州市建委也了解到,之前的道路整治和建设,其标准是有法律法规严格规定的,“包括埋设的管径标准,都是有国家规定的,现在看来,很多标准早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但是如果提高埋设标准,审计部门会来质问,为什么要增加投入资金?而国家层面,直到北京大淹水,才提出要制定城市的内涝标准,现在也只有等新标准出来再看了。”
以这次“菲特”台风的重灾区——学院路为例。学院路的地面标高最低在3.5-3.6米之间,积水主要排入沿山河和古荡湾河。管网的排涝标准是1—2年暴雨重现期。
“学院路这一带最近几年开发量很大,学院路下的雨水管集水面积增大,但是这里的雨水管网2002年左右建成后,地块开发的强度与管道排涝标准不匹配,这也是学院路一带当时积水下得慢的一个原因。”
杭州市政监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另一个客观原因是考虑到河道景观效果,学院路上的排水口是淹没式出流,排水口在河道的常水位之下。这样积水排出时,排水口有个河道水流压力,肯定达不到最佳排水效果。“像这样的排水口,城西还有很多。”
说起道路整治和地下管网的建设,杭州市建委设计处的一位负责人用了四个字来形容:万般无奈。
“就拿雨水管来说吧,施工通常要挖到地下五六米深,深的时可能要到七八米左右。这样的开挖,很耗时间。像延安路,施工18个月,大量的时间都耗在管道上面,这次把沿线所有二三十年的老管道全部更新了一遍,工程耗时很厉害,而且对交通影响也是最大的。”他指出,现在的管道施工,受限制最大的因素就是交通。
比如,正在施工的之江路。在施工之前,他们曾经想过在之江路下埋设污水转输管,但最终搁置了这个设想:“因为如果一旦做这个工程,之江路将基本瘫痪,最多只能保持2个车道,但是现在彩虹快速路还没正式开通。”
城西内涝需综合治理
所幸留下了西溪湿地
如今的城西,几乎有超过大半区块都属住宅区。如此格局下,是否有隐忧?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汤海孺分析说:居住多,产业少,这里变成了潮汐区,“人们早出晚归,道路堵得相当厉害。城市功能比较单一,不完善。”
为何当初没进行合理规划呢?
汤海孺解释说,城西,最早的那片蒋村商住区的开发,当时并不在杭州城市的规划蓝图之中,因为当初的规划建设用地的西界只到莲花港河为止,但实际的发展不断突破规划的控制。“做规划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理想,规划其实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他感慨,幸亏城西保住了10个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否则可能土地开发还远远不止现在这个规模。
对于这次城西被淹,汤海孺有着独到的分析:从地势来讲,城西在杭州主城区范围,属于低洼地带,排水条件先天不足。如果下雨,按照正常情况,雨水通过管道、河道,是通过余杭塘河等排向运河,最终排入太湖。但是,顺利排出去的前提是太湖水位与运河有落差。但大暴雨时,太湖自顾不暇,运河的水根本没法排进去。
他认为,淹水问题需要全面综合地去看,拿城西来说,如果在以前,分布着大量的农田和湿地,雨水再大,农田和湿地肯定能起到滞洪的作用。可是现在,大片区域都已被硬化,增加了径流量,需要综合治理。
同时,也要改变观念,“雨水也是一种资源,不要一排了之,如果每栋建筑都设置雨水回收装置,不仅能减弱径流,帮河道分担一些排涝功能,还能回收再利用。”
此外,他也建议,可以利用学校的操场、绿地,通过降低标高,让它们在暴雨时成为暂时的蓄水场所,来减弱径流。“这个办法,国外用得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杭州城西管网排涝标准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