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体与肿瘤发生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核糖体与肿瘤发生
当我们考虑到导致肿瘤的因子时,常常认为缺陷来自原癌基因的激活,凋亡的抑制和血管生成作用的诱导。Davide Ruggero et al.在Science上发表的一个新的研究发现居然核糖体功能的失调也能导致肿瘤形成。

    Davide Ruggero et al.(http://www.mskcc.org/mskcc/html/10345.cfm,)从研究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疾病(DC- dyskeratosis congenita)与核糖体的关系开始,此种疾病由DKC1基因的点突变导致。DC疾病导致提前成熟导致的衰老,肺功能的失调和癌症的易感性。DKC1基因编码dyskerin,一种假尿嘧啶合成酶,功能是介导核糖体RNA的转录后修饰,将尿嘧啶转变为假尿嘧啶。Dyskerin也能与端粒酶的RNA成分hTR相结合来调控端粒的长度。那么这些功能对于肿瘤的发生有作用呢?

    研究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构建了DKC1缺失的小鼠(DKCm),第一代和第二代DKCm小鼠在出生时并未表现出严重的缺陷。但它们生长到6个月时表现出骨髓功能缺失,这是人类DC疾病的表现之一。50%的DKCm小鼠患了肿瘤,肿瘤在不同组织都产生,最常见是肺和乳腺,这些表现都与患DC的人表型一致。这说明这个小鼠的疾病模型忠实的模拟的人类的疾病表型。

    但是DKC1功能的缺失为什么会导致癌症呢?人类DC疾病细胞株端粒酶活性降低,端粒长度缩短。而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发现在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小鼠模型中都没有观察到有端粒的缩短,缩短的端粒直到第4代中才出现。

    因此端粒缩短看来对肿瘤的产生并不是必需的。研究者在这些肿瘤细胞系中检测到了核糖体RNA功能失调。尽管核糖体功能失调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但是研究者认为这些肿瘤细胞系中调控生长因子的翻译可能发生了变化,加上DKC的未知功能,说明这种肿瘤发生的新途径非常值得注意。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核糖体与肿瘤发生

查看完整回复请点击这里:
核糖体与肿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