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水葫芦变废为宝农民编织编出新生活

众多湖泊、池塘都曾饱尝水葫芦之害,人们为清除泛滥成灾的水葫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可在横县马山乡的编织工艺厂,人们将水葫芦变废为宝,把水葫芦晒干后,编织成各种工艺品。

《水闻天下》第38期
辩:排污权交易市场如何?
来水世界推广您的企业!
辩:现阶段开征环境税,利
在恒安编织厂,最引人注目的是堆放在仓库里的一捆捆水葫芦。“水葫芦打捞后,需经过晾晒干燥、防腐、柔软、成型等多种工艺处理,才能形成原材料。”恒安编织厂负责人韦修爱介绍说,目前在我县有那阳、陶圩、云表等乡镇的农民向他提供水葫芦,货源还是远远不够,所以不得不向越南进口,但是成本太高,如果我们县能有足够的货源就好了。在编织厂内,几名女工坐在一简易加工工具前,技艺娴熟,双手上下穿梭,几分钟就可以用水葫芦编成一只小篓子。“编织很适合农村留守人员增加收入,妇女、老人都能干。”马山乡政府宣委杨子飞介绍说,在村里手脚麻利、编织技术娴熟的妇女一天可以挣到40多元,七八十岁的老人编草篮一天也能挣8元至10元。
“以前我们都是用竹子编织篮子,现在已经很少用了,水葫芦柔软环保,我们工作起来也少了很多工序。”在马山乡建艺竹器厂,记者见到工人黄梦华在把晒干的“绿色污染物”水葫芦捆扎起来。黄梦华说,家里田地比较少,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照顾小孩,做好家里的活后到厂里干活,每天可以得30元钱,基本够家里一天的开支了。
克安村委阳胜村人多地少,编织让许多农民家庭多了一条增收路子。“我们一般是做来料加工,水葫芦藤、草绳、编花篮用的铁架都是由老板提供,我们领工回家并根据老板的订单要求编织。”谢凤清告诉笔者,每编一个草篮可获得0.6元至1.5元的手工费,工钱是根据产品编织难易和大小来定,在村里一边聊天一边编织,还可以增加收入,所以村里几乎每户人家都加入了编织行列。
马山乡是横县一个久负盛名的工艺编织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工艺编织生产已由过去单一的竹编制品发展到现在的藤、水葫芦、玉米壳、芭蕉叶等变废为宝的编织工艺,所生产的编织工艺品材料独特、样式新颖、美观实用、质优价廉,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马山乡共有工艺编织企业9家,主要分布克安、六壮、卫民等村屯,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结构模式,从业人员达到上万人,人均收入5000多元。近几年来,年均产值超过5000多万元,出口创汇1000多万元,创利税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