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多元供水格局助推加速发展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兰州新区多元供水格局助推加速发展
“天堂寺前,一道飞虹增日丽;秦王川中,千顷绿浪竞风流。”19年前,当大通河水穿越引大入秦工程管渠,送来源源不断的清流,秦王川变了。于是,有人写下了这样的赞歌。
时光荏苒。19年后的今天,秦王川吹响了建设国家级新区的号角,引大入秦工程的源源清流,开始哺育这座初生的城市。
从兰秦快速通道进入兰州新区,笔直的道路两侧是颇具规模的绿化带。放眼望去,秦王川广阔的大地上,一座座厂房大厦拔地而起。不远处,二号人工湖波光粼粼,引来数千只候鸟光临嬉戏,平添了几分灵动。
这一切,皆因水而变。
对于兰州新区来讲,做好、做足水文章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此,兰州新区抓住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放松,按照“以引大入秦工程为主水源,其他水源为补充”的思路,着力构建多元化供水格局,为兰州新区全面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利建设大步展开,确保有水吃有水用
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的大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青海刚察、乐都等地和我省天祝、永登境后,最后在青海民和县汇入湟水。
1994年,被誉为“人工地下长河”和“西北都江堰”的引大入秦工程通水后,汩汩大通河水从天祝县境内的天堂寺跨流域东调120公里,改变了秦王川盆地长期以来的干旱与贫瘠,在新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2年,兰州新区建设拉开序幕后,引大入秦工程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新区的重要供水保障任务。
“兰州新区的生活、生产用水绝大部分都是‘引大’的水。”兰州新区给排水公司副总经理赵斌说,将引大入秦工程来水处理为生产、生活用水,是兰州新区最早着手解决的问题。
因此,兰州新区供水系统很早就被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各个水利项目率先展开,以确保新区的供水能够跟得上建设的速度。
兰州新区的供水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调蓄水库,蓄集引大入秦工程来水;给水厂,生产清洁的自来水;供水管网,将清洁水源供向城区各处。
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已建成库容89万立方米的尖山庙蓄水库和库容630万立方米的石门沟调蓄水库一期工程;第一给水厂一期工程和尖山庙给水厂已建成投运,可分别每天为兰州新区提供6万立方米和1.5万立方米清洁水源;新建给水管网总长超过了150公里;通过对106项水质指标的检测,兰州新区供水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为确保新区供水安全,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筹措2.75亿元资金,于今年9月启动了兰州新区供水项目引大渠道除险加固工程,开始对49.3公里引水明渠、隧洞、渡槽等工程进行除险加固。
赵斌告诉记者,目前,兰州新区核心区域已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路修到哪儿,管网就建到哪儿,确保有水吃,有水用。”
兰州新区并不缺水,已是人们普遍共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有人曾担心,作为一个工业企业云集的国家级新区,水资源的先天不足将是制约其发展的“硬伤”。
对于这种说法,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郭庭天的回应是:“兰州新区并不缺水。”
郭庭天告诉记者,引大入秦工程设计年引水量为4.43亿立方米,目前实际利用的不到2亿立方米,尚有2亿多立方米未利用。以人口过百万的中心区城关区和工业企业云集的老工业区西固区为例,经过几十年发展,每年的总用水量为2亿立方米,尚未达到引大入秦工程当前的富余水量。
因此,一年多来,郭庭天曾不止一次向投资者和专家介绍兰州新区水资源状况,打消人们的疑虑。“现在,兰州新区具备可靠的供水保障能力已是普遍的共识。”他说。
兰州新区绿地智慧金融城项目负责人李昱曾经也是存疑者之一。“毕竟一次要投入300多亿元的资金,各方面因素都要考虑,何况是水!”李昱坦言,兰州新区绿地智慧金融城项目启动前,自己曾对兰州新区的水资源情况进行了多次考察,甚至还实地踏访了新区的水库,最终确定开工建设绿地智慧金融城项目。
按照未来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30万人、60万人时,兰州新区需要分别具备2.7亿立方米、3.9亿立方米的年供水保障能力。到203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时,这一数字要达到4.9亿立方米。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兰州新区多元供水格局助推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