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以科研的名义“洗钱”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转 以科研的名义“洗钱”
搞科研最怕的是没有钱,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天才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国内科研环境复杂,学者间贫富差距巨大,有的学者富的流油,有的则穷的寒酸。穷有穷的苦,富有富的难,一句话,钱闹的。没钱啥也干不了,职称评不上,生活也搞不好。然后,钱多了,也犯愁,如何花掉,着实需要费一番脑筋。于是乎,以科研的各项名义洗国家的钱应运而生。

“科研经费用于洗钱的方式有多种:第一,购买设备,第二,大量购买汽车房子,第三,购买保险,第四,合作研究,第五,产业化,第六,旅游消费。”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教授。

除了上面唐教授的归纳,我觉得更严重的一条就是造假,利用各式各样的假发票,开列一份查无实据的开支科目变相的将国家的钱转移到自己手中,或者为自己的个人目的服务。

造假一:虚报设备

项目经费俨然成了个人的“私房钱”。琳琅满目的设备,各式各样的购物名目搞得财物人员晕头转向,利用这些瞒天过海的招数将自己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购物单据报掉。将科研经费转化为生活消费,宁花国家一个金砖,也决不用自己兜里一个铜板。记得有人说过,某高校课题组的几位老师,凭借大老板的威望狂拉项目,然后胡乱应付了事,剩下的“银子”大家A 了。从吃到用,从住到行,无不体现奢华、腐败。

造假二:虚报劳务

编造各式各样学生的名单,以每人800元的费用,每月领取劳务。有的导师好些,会给其学生100-300元,有的则干脆分文不赏。比如,某高校的一个实验室,每个月利用学生名目领到的各类补助有3-4万元之多,但发到其20几位研究生手中的仅为其中的1/10。学生辛辛苦苦的野外工作的补助也被克扣的少之又少,勒到骨头里。面对学生的抱怨,一句话顶死,项目是我申请下来的。言外之意,不言而明。

造假三:变相旅游

各式各样的出差、探亲、访友、购物等都可以与学术会议、野外采样、学术交流挂上边,然后顺利成章的将国家的钱用掉。我就认识一位“牛”教授,打“飞的”去上海买点东西。东西不多,几个木质家具,才几百块,加上路费也不过4000元。

有了“科研项目”,就可以申请科研经费。实际上,到手的科研经费多半派了别的用途。至于科研成果的鉴定,到时候找些人来吹乎吹乎,再开列一份查无实据的开支科目,不用说通过验收不成问题,那“成果”拿个什么奖也是有可能的。这样的所谓成果,于国于民无益,而一大笔科研经费则实实在在地被“洗”了一回,进了一些人的口袋,或是为某些人增加了福利资金。你乐我乐,大家乐!

这样学术道德的人搞科研,他的数据你敢信吗?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转 以科研的名义“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