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帮学生找工作将进入良性循环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导师帮学生找工作将进入良性循环
今天在网上看到老师帮学生找工作还有奖励,不禁有所感慨。所谓奖励,就是本来这样的事情老师不应该去做,做了,就接受奖励。实际上应该是这样吗?当这样师生“互助”的事情制度化以后,必然会遭来非议。个人认为,此时的根源在于“责任与感恩意识薄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僵化”。

责任与感恩

我们常在教师节说,“取得好成绩是给老师最好的节日礼物”,而老师也希望自己能够桃李满天下,因为那是一种任何报酬都替代不了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莫大的安慰与价值体现。如果硬要找一些华丽的字眼来修饰这样的一层关系,我想“责任与感恩”可以达到要求。师生关系,不是单纯的比作为父子关系,也不能复杂得想象为上司与下属。这层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两种关系的交融,学生有时像孩子,有时像下属;也可以说有些学生像孩子,有些学生像下属。无论如何,我们要清楚自己与老师相处的关系,定位失调将让规矩不再,让所有的人都无所适从。既然如此,毫无疑问,责任,老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有这个责任帮学生找一份工作,或者说,学生如果替老师争光了,老师可以有这份感恩的心帮学生一把,以感谢自己的学生;而学生,应该有感恩的心以不同的方式答谢老师的教诲与启迪,支持与帮助(其中的深意见人见智),也有责任在毕业以后关注老师的发展,了解老师的关切,关心慰问老师。上述互动若可持续,必然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与老师互相帮助,共谋发展,实现真正的携手共进。

研究生课题组现状

感触最深的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问题,或者说毕业生去向的问题(有些不一定找工作)。我没有找工作,但是很多东西看在眼里。同实验室其他同学的情况也会了解一些,稍做对比,取长补短。目的只有一个,促进课题组友好又快发展。

现状就是,学生找工作情况老师不了解,老师在业内的人际关系网络学生不清楚(其实有些老师会有同学或学生在一些单位担任要职),就业问题从来就没有纳入交流的话题中。所以,老师以为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其实学生很无助,很无奈;学生以为老师不会给予就业上的帮助,实际老师可能是愿意的,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同实验室里,有老师帮学生找工作的例子,找的都是很好的单位,很多人想进的单位。本来人家是不收简历了,但是老师一推荐,就可以接收。如此显示出课题组真正是一个大家庭,互动互助,共谋发展。相信它日,饮水思源,学生也不会忘记老师的辛勤耕耘与帮助。事实上许多受过老师恩惠的学生毕业后帮导师做过许多事,拉过不少项目。但是,有些导师为什么就想不通呢?

然而,我们也没少听到“找到了工作又怎样?将来毕不了业就得从头再来。”这样的话语,说明某些导师跟学生只有利益关系,把学生当工具,这样的课题组会发展壮大吗?可能性是很小的。即使壮大了,这样的老师活着,个人价值也会有所缺失。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导师帮学生找工作将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