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问:药监部门岂能对感冒药安全一直失语?

药监部门岂能对感冒药安全一直失语

新康泰克等69种感冒药被指不治病反伤人

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3月1日报道,英国政府下属的药物安全管理机构日前发现,有69种常用的非处方类儿童感冒药和咳嗽药不仅不管用,而且还可能带来各种副作用甚至是致命危险。

该机构称,要警惕大多数感冒咳嗽药都含有的15种成分,正是这些成分带来了危险的副作用。我国药剂师指出,基本上我国出售的治疗感冒、咳嗽类的西药里面都含有这些成分。

MHRA援引报告称,有至少5名两岁以下儿童因过量服用此类感冒药而死亡,而且有超过100个出现有害反应的严重病例,在有些病例中,有儿童不得不因为药物反应而入院接受治疗。

MHRA称,要警惕大多数感冒咳嗽药都含有的15种成分,正是这些成分带来了危险的副作用。这些成分包括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缩的伪麻黄碱、麻黄素、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羟甲唑啉、塞洛唑啉;抗组胺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曲普利啶、抗敏安;抑制咳嗽的右美沙芬、福尔可定以及用于除痰的愈创甘油醚、吐根剂等。

目前,英国药店里出售的大多数感冒咳嗽药都含有这15种成分。MHRA收到的报告显示,服用含有这15种成分的药物后,已有几十人死亡,另有超过3000人出现“有害反应”。

在英国出现的儿童死亡案例中,主要是因为过量使用抗组织胺和麻黄素,前者会导致心律不齐、昏迷;后者会导致心跳加速和血压上升,有关成分常见于治疗伤风咳的药物。

专家说法

解放军第306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剂师刘刚指出,基本上我国出售的治疗感冒、咳嗽类的西药里面都含有上述15种成分,比如白加黑、新康泰克、感叹号等。

刘刚副主任提醒说,治疗感冒、咳嗽类的西药都主要是针对成人的,儿童用药要慎之又慎,而且尽量不用西药,在临床上使用中药类的更多些。家长若发现子女有伤风咳病征,可以用盐水、蜜糖纾缓病征。

针对感冒药的安全问题,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我国著名的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国家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原海军总医院药剂科主任孙忠实教授。

孙忠实教授指出,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感冒药基本都含有上述的三类成分,但是目前还没有收到儿童因为服用感冒药死亡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是一些心慌、恶心呕吐以及头疼等的不良反应。

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服用止咳和抗感冒药物 易导致死亡

孙教授进一步指出,英国药物安全管理机构发布这个信息其实并不新鲜,其实早在2007年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曾公布,在2004年和 2005年,至少有1500名2岁以下儿童服药后出现惊厥及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副作用。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也报告说,从1969年到 2006年,接到过54例患者因服用解充血剂而死亡的病例,还收到69例因服用抗组胺药死亡的病例,其中大部分为2岁以下的婴儿。

因此,FDA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服用止咳和抗感冒药物,6岁以下的儿童谨慎使用。同时,强生公司、诺华公司等制药商主动召回其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14种非处方药类儿童感冒药。英国的这些数据再一次证实了婴儿服用感冒药的危险,因为这些感冒药和镇咳药通常含用减充血剂、抗组胺剂、镇咳药等成分,2岁以下儿童服用,可能引发致命性并发症,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这方面的死亡记录。

感冒药中三大类危险成分

对于感冒药中的危险成分,孙教授指出主要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减低充血类药物,主要是伪麻黄碱、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等,起到收缩血管,减轻鼻塞症状的作用,这类药物主要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造成心悸、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第二类是抗阻胺药,主要有苯海拉明等,起到抗过敏作用,减轻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这类药物严重情况也可以引起死亡。第三类药物是止咳类药物,包括左美沙芬等,也主要是对心脏有影响。

其实上面提到的三类药物,主要的作用就是缓解感冒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没有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感冒本身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概一周左右会自愈。因此,孙教授强调,感冒药千万不要长期服用,一般在感冒初期服用2-3天即可,平时要多注意喝水、休息、通风。而对于小儿感冒由于服用药物比不用药危险性更大,建议采取一些物理的方法,比如物理降温、冲洗鼻子、注意通风等方法,也完全可以起缓解症状的作用。

最后,孙忠实教授指出,对于儿童感冒药和止咳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研究中,相信最终也会是禁用和慎用。

宋桂芳

这两天,街坊邻居多在讨论一件事儿:这感冒药还能吃吗?电视上播了,报纸上登了,都说英国政府下属的药品和医疗产品管理中心(MHRA)近日发布了一项药品警示:有69种常用感冒药含有15种可能导致副作用的成分,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幻觉以及干扰睡眠等”,儿童服用甚至有死亡危险。(3月 13日《成都晚报》

人命关天,药品安全上的任何可控性风险,都当被预警并防范。其实,早在3月1日,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就发布了这则消息,当日就被国内众多网络媒体转载,一时间网上舆论纷纷。后来,传统媒体也密集跟进,一般都做了本地化处理:譬如跟上一段本地医院医生的友情提醒,譬如加上一些本地医药专家的说法。无非是不要恐慌、是药三分毒、合理用药之类的宽泛性说法——至于15种成分究竟有无危害、危害性多大的核心问题,谁也说不清,也不敢妄下结论。于是都说得很有回旋余地,然而,这种余地越大,老百姓心头的问号越大。

可是,将近半个月过去了,最有话语权、最有权威性、最当及时发声的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却长久失语着,弄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与中美史克等厂家的工作人员都无奈地说:“目前国家药监总局并没有对感冒药作出任何警告信息”。可是,“没有对感冒药作出任何警告信息”并不等于“感冒药安全”,就好比在没有认真检测的时候,我们常喝的牛奶里一样存在三聚氰胺。

老百姓关注感冒药安全,恐怕是出于三个考虑:一者,感冒药属于常见药、常用药,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备着一些,一有伤风感冒,都会靠它来缓解症状,男女老少都离不开,正因如此,它若出现安全问题,事关千家万户;二者,英国发布的感冒药安全预警信息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杞人忧天,譬如早在2007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就报告说,从1969年到2006年,接到过54例患者因服用解充血剂而死亡的病例,还收到69例因服用抗组胺药死亡的病例,其中大部分为2岁以下的婴儿,因此,FDA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服用止咳和抗感冒药物,6岁以下的儿童谨慎使用;三者,我们惯常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上“后知后觉”,慢一拍、不当心的代价已经很沉重,因此,公众显然比职能监管部门更“敏感”。

常理而言,既然邻国相关部门发出安全警示,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我国药监部门也当保持惯性的警惕,及时发声,防止民间恐慌情绪的酝酿,不给流言生存的空间。这是职能部门的应尽之责:对人民负责,也是对企业负责。前天,某知名门户网站开展了“你是否信任白加黑、新康泰克等品牌药品”的调查,有近万人参与调查,结果显示,58.7%的网友表示“不信任”,69.8%的网民表示“不会继续购买”。可是,如果这些感冒药都是安全的,那么,任由怀疑情绪发酵,必然影响市场成交,加大相关企业的社会成本,也不利于行业发展,谁来为此担责呢?

遗憾的是,这些天,我们依然在靠不甚权威的学者专家普及侧面常识,在靠媒体安抚民心。药监部门究竟在做什么,是在调研还是在测试,是觉得无足轻重还是不屑一谈?这些问题,新闻发言人没有说,相关官网也沉默,难不成是在等我们自己组织力量去搞安全测验?今年全国两会上,《药品安全法》呼声甚高,眼下看来,法制规章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执行力——激活尽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