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出口合格率下中国食品安全的尴尬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高出口合格率下中国食品安全的尴尬
 12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日发布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显示,中国出口商品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201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食品为12.7万批,合格率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13.8万批,合格率99.78%。而根据日本厚生省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日本对自中国进口的食品以20%的高比例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率为99.74%,高于同期对自美国和欧盟进口食品的抽检合格率。

  相较于出口产品的高合格率,近几年国内食品合格率一直只有90%左右。一方面是以高合格率通过国外严苛的食品安全检测程序,另一方面则是“三鹿”、“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丑闻频发,这就让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陷入了“内外有别”的尴尬质疑声中。

  出现这种内外有别的尴尬局面,其实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国外实行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要高于我国,据《南方周末》的报道称,仅在农药残留限量指标的检测项目数量上,中国和欧盟就分别为484与22289,前者仅占后者的2.2%。而国外为了保护本国的食品产业刻意提高进口食品的标准,这更是对出口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在鼓励出口方面的出口退税等政策也为出口食品的高质量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在内部动力与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出口食品想做不好都难。

  而反观国内的食品市场,无论是在压力还是在动力上都明显不足。

  首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在某些方面低于发达国家,且监管力度不够。上半年雀巢奶粉爆出含砷量超标一事,就是由于我国在幼儿奶粉金属含量检测标准与国外检测标准的差距造成的。国外检出砷、铅、镉,最大检出值分别为33ug/kg、13ug/kg、11ug/kg。我国在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安全标准中规定,砷和铅的限量指标,砷为200ug/kg,铅为200ug/kg。这种情况其实早已不再是个例。此外,中国食品的低标准之下,一些本来安全标准极高的国外食品品牌,却在本国与中国实行双重标准,如此“南橘北枳”、“入乡随俗”,足可见低标准之下的“动力缺乏”。

  其次,某些地方政府实行地方保护,对一些地方上作为“纳税大户”的食品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掩盖包庇。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地方政府虽然很早就收到了关于三鹿奶粉问题的报告,但是出于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对三鹿的问题加以掩盖不予上报,最终酿成了“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巨大丑闻。正是这种地方保护思想纵容了某些不法食品生产商,破坏了健康的市场运作,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的恶果。这些地方政府非但没有为合法的食品生产厂家提供正向的动力,反倒为企业违法牟利提供了支持。

  这种在外部压力与内部动力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了出口食品与内销产品在质量上的差距。而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以及加强行业内外的自理与监管,才是解决这种“内外有别”的尴尬境况的当务之急。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高出口合格率下中国食品安全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