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与肝癌相关的ARID2基因突变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研究发现与肝癌相关的ARID2基因突变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与肝癌相关的ARID2基因突变。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肝脏肿瘤,在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中国新病例占了全球所有肝癌病例的一半以上(55%)。目前临床上最主要治疗肝癌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和肝脏移植,经肝动脉栓塞的化疗法则作为第二线治疗。但是由于肝癌复发率高、且抗化疗药性强,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解析肝癌发生发展机制以寻找有效的预后判断标志物与治疗靶标。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在肝癌中寻找基因突变,他们对10例丙肝(HCV)相关肝癌(HCC)患者样本进行了外显子组测序,随后在其他受累人群样本中进行了后续验证,发现HCV相关肝癌、乙肝(HBV)相关肝癌、酒精性肝癌以及病因不明性肝癌这四种类型的肝癌样本中均存在染色质重塑相关基因ARID2的失活性突变。并证实来自美国和欧洲HCV相关肝癌患者中,有18.2%的肿瘤包含有ARID2基因关闭的突变。染色质重塑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某些基因激活或关闭,因此在肝癌细胞中丧失ARID2大概导致了肝癌生长基因的不适当表达(或表达的丧失)。在人类的肝癌中发现像ARID2这样的具有高频突变率的基因为人们提供了有关驱动肝癌发生及生长分子途径的重要线索。

  
         近日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获悉,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遗传学》8月7日在线发表了人类肝细胞肝癌的外显子组(基因组的编码区)测序项目组的最新研究进展:应用新型外显子组序列捕获及第二代测序基因分析技术,在世界上首次破译了肝细胞肝癌的外显子基因组,找到了肝癌中重要的抑癌基因ARID2。研究中发现的ARID2基因突变和其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为肝癌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该研究由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腹部外科蔡建强教授、赵宏副教授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udwig肿瘤遗传和治疗中心李萌博士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共同开展,历时3年。此次发表的论文证明了ARID2是重要的肝癌抑癌基因之一。   

  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我国属肝癌高发区,发病率居世界首位。   

  中美研究团队测序分析了10例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肝癌基因组,发现分布于411个基因中的429个改变蛋白结构的肿瘤特异的体细胞基因突变。通过进一步对43名携带有丙型肝炎病毒的肝细胞肝癌患者及96名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并对比,发现其中18.2%携带有丙型肝炎病毒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染色质重塑ARID2基因发生了失活性突变,由此推断该基因可能是肝细胞肝癌的抑癌基因之一。   

  蔡建强介绍,基因的改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源。随着对恶性肿瘤研究的深入,多种肿瘤的相关基因被发现,但是到目前为止,导致肝癌发生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抑癌基因ARID2的发现为早日揭开肝细胞肝癌的发病机制、找到合适的治疗靶点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将对肝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研究发现与肝癌相关的ARID2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