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院士"争论焦点:"降焦减害"是否伪命题

 编者按:在“烟草院士”引发的争论中,真正的焦点是香烟“降焦减害”在科学上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虽然目前对于此命题的证伪主要来自“跨界、跨领域”的学者,但学术讨论不应设限,反倒是烟草研究领域的学者应该站出来澄清事实,但他们选择了“集体噤声”。

  本报记者经多方联系,采访了烟草研究领域内的几位专家,希望他们能为公众厘清“降焦减害”命题的真相。

  本报记者王剑

  “降焦减害当然不是个伪命题。”

  “都说焦油有害,有害的东西减少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我想烟草局会有一个代表性的意见出来处理这个问题吧。”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尊权于12月23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12月8日,中国工程院发布54名新增院士名单,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当选工程院院士。他的当选像引爆了一枚炸弹,引发各种质疑。在各种质疑声中,“降焦减害”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被当做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提出。

  学术问题应回归学术范畴,而不是舆论与情绪的简单释放——面对质疑本身,公众中不乏理性的声音,他们希望科学界能从学术探讨的角度予以澄清。

  对此,本报记者多次尝试联系郑州烟草研究院及谢剑平本人,该院也一度决定派人从科研的角度正面回应此事,但最终放弃。他们还是选择沉默。

  记者经多方联系,采访了烟草研究领域内的几位专家,希望他们能为公众厘清“降焦减害”命题的真相。或者,将他们的观点再次交给公众评判。

  观点一:空气污染比吸烟更可怕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嗜好,还能起到提神的作用,原产地中南美洲的土著人曾把吸烟用于宗教仪式——烟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浓缩成一句话,就是这样。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教授刘国顺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重点讲述了烟草发展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我国烟草种植面积年均约为2000万亩,总产4000多万担。198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后,推动了烟草产业的发展。1990年~1997年,我国烟草种植面积年均达到2500万亩,总产达到6000万担。

  我国现有200万农户约1亿烟农,且种烟区多在经济较落后的贫困地区。烟农种一亩烟当年可收现金1000~2000元,为粮食作物收入的3~5倍,是一种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然而,卷烟烟气中含有多环芳烃、亚硝胺等有害成分,正在危害我国3。5亿烟民。

  刘国顺介绍,吸烟有害健康,科学已经证明。但烟碱的化学性质可以以任何比例溶于水,它不同于毒品,不是积累性中毒物质,因此烟草未被列为毒品。

  吸烟虽然致病,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抽多少、能不能致病,还在于个人身体的适应性,不是说所有抽烟的人都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