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集团军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集团军
作为我国第一家致力于生物医药创新服务、非营利性的产业联盟,它以全球创新活动为服务对象,融合创新链条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实质化的运作机制,以中小企业的活力和专有技术推动创新效率的提升。

本报见习记者 王庆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生物医药中小企业的成长,则直接关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了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众多关注。

在ABO联盟第二届执委会主席、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沈心亮眼中,ABO是一种合作创新的方式。作为我国第一家致力于生物医药创新服务、非营利性的产业联盟,它以全球创新活动为服务对象,融合创新链条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实质化的运作机制,以中小企业的活力和专有技术推动创新效率的提升。

“目前国际上很多服务性大型跨国公司,可以集成资源,并围绕产业链、技术服务链整合配置资源。在国内,更多的是分散的中小企业,难以按照客户需求整合起来。ABO就是帮助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实现服务链的整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合作创新。”沈心亮说。

ABO成员之一、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锦刚则更为形象地将ABO比喻为“抱团打仗”。科信必成就通过加入ABO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并且认可ABO这种协同作战的模式。

6年做好3件事

从2005年成立以来,ABO整合协调各个成员企业,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集团军。截至2011年底,ABO已发展成员38家。2011年,ABO销售收入达14.2亿元,国际订单超过收入总额的50%。这6年来,ABO用心做好了3件事。

“我们一直在努力把ABO这3个字母变成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服务的一个品牌。ABO作为技术服务商标除在国内进行了注册,目前在美国、日本、欧盟也已经完成了注册。”ABO第二届执委会秘书长、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张泽工表示。世界排名前20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成为联盟的客户,其中辉瑞、诺华、安进等已成为联盟的稳定合作伙伴。

ABO旨在构建一种创新合作方式,重点在于临床前服务链的整合。通过这6年的发展,联盟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11年服务创新品种297个,其中进入临床阶段的75个,推动54个创新品种产业化。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生业态,ABO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现已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ABO成员中的7家已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企业,11名领军人才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在北京实施的“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和“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平台建设,几乎都是由ABO成员承担的。联盟正在实施4条CMO(合同生产外包)代工线建设,其中3条已完成并投入运营,产值约3.1亿元。

目标:从松散到紧密 从联盟到实体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行业协会,ABO始终按照企业的架构运营,这也是ABO比较高效的原因之一。”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负责ABO运行的总监程伟表示。

ABO包括会员大会、执行委员会和秘书处,相当于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班子,同时也配套了技术委员会,包括顾问委员会和相应的运行部门。

尽管如此,随着不断成长壮大,ABO自身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挑战。这些挑战同时也是国内生物医药外包服务企业面对的共性问题。

ABO现任主席、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李秉珅表示,目前,从事生物医药技术外包服务的企业,希望通过组建联盟,形成合力的不只ABO一家。ABO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实质性提升,必须由目前松散的联盟体制转变为相对紧密的运营实体,这样也才能使中国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然而关于怎样实现实体化运营,ABO没有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只能靠自己逐渐摸索,这也是新成立的执行委员会在任期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ABO的一个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标准”。生物医药外包作为一种高端服务业,整个产业链涉及多个复杂的环节,国内外还未形成公认的统一标准。这也使得处于这一链条不同环节的各个企业之间,难以很好的协调一致。因此,努力逐步形成一整套达到国际水平的标准,是ABO下一阶段发展的目标。

同时,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ABO业务。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生物医药研发涉及大量信息。ABO希望通过云计算,实现各成员之间的信息集中和共享。

此外,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是ABO始终坚持并将继续坚持的。虽然ABO已经吸引了不少人才,然而,对人才的渴求一直是制约ABO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ABO希望巩固高端人才核心层,通过实训基地和定制培养班来增强研发型人才培养,并且进一步完善联盟内部培训计划,以此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积极面对国际竞争

随着全球制药业逐渐将研发外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国制药公司也加速了对中国药品研发外包企业的并购。

本土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有充足资金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药物研发的企业很有限。外资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本土企业的研发资金问题,但同时也会将国内企业即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移,从而遏制我国制药研发的创新能力。

沈心亮认为,国内企业在对外合作的同时,应该注意保持自主性,可以让外资参股,但是不要轻易把控制权交出去。

在李秉珅看来,不能片面地判定外资并购本土企业的利弊,不能否认国内企业通过与外国企业合作,确实学到了不少先进的东西。国际竞争是无法回避的,关键在于我国如何把握未来十年这一制药研发外包发展的黄金阶段。

关于应对国际竞争,李秉珅则谈到,国内某些企业本来有潜力承接更多的国际项目,但缺乏相应的人才跟踪国际项目。

“很多时候在国外展会上与外商谈得很好,但回国之后,企业主要负责人精力有限,不少项目就耽误了,没能继续跟下去。”他说。

下一阶段,ABO将计划对这一问题引进专业人才,设立专门机构,跟踪落实国际项目。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集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