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研究为肝肿大坏死等疾病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绦虫的幼虫-小腔棘球绦虫是泡型包虫病的病原体,泡型包虫病(AE)是北半球最危险的一种寄生虫病,这种寄生虫病具有侵润性、破坏性,容易在啮齿类动物或者人类的肝脏中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临床研究表明,小腔棘球绦虫慢慢连续进行无性繁殖至续绦期后,在寄生虫周围,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便会剧烈渗透,导致组织纤维或者坏死,一旦接触这种寄生虫虫卵之后,这种虫卵便会在体内潜伏很少时间,对机体的损害和肝功能的损害是复杂且缓慢的,在续绦期感染二次模型中,模拟天然感染,AE的感染可分为如下阶段1) 续绦期初期表现出的瘤样生长以及肝脏略微扩大;2)中期阶段,伴随着寄生虫的损害以及肝脏持续肿大;3)终末期,寄生虫其它组织的侵入以及病灶的转移,肝脏损害和胆汁淤积导致的肝脏纤维化,将会促使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严重影响肝脏功能。

先前的研究表明,这些外在临床的表现的同时也便随着细胞因子产量的变化,比如随之而来的是Th1分布的变化,Th1和Th2分布的变化,IL-10产量的明显增加,所有细胞因子的减少以及免疫效应的严重损伤;随着寄生虫感染时间的延长,其它免疫效应的组分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诸如炎症趋化因子、急性感染的一些效应蛋白、一氧化氮合酶;尽管这些严重的症状唤起了对患有AE的病人的关注,但是目前在小腔棘球绦虫续绦期时对肝脏薄壁细胞影响的研究上面,我们还知之甚少。

作者在文章中的研究数据揭示了泡型包虫病的有关代谢途径,1)肝脏和免疫细胞的生存和增殖可以促进寄生虫续绦期寄生场所的肥沃以及对宿主的耐受性;2)肝损伤和细胞凋亡、蛋白合成酶和异生素代谢过程的缺失,促进了机体免疫力的缺失,因此可以让续绦期稳定的寄生虫更好地进行原虫的扩散,作者的研究为临床发现的肝肿大疾病、慢性肝损伤、肝坏死等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性的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