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3个前列腺癌基因位点 验血可知是否易患癌

“有些基因位点是潜藏在基因中的安全隐患,它们如同枪膛里的子弹,随时可能伤人,但如果我们能够遏制住外在诱因,就能避免这种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日前,从南京医科大学传出喜讯,中国人群特有的3个前列腺癌易感基因位点,被该校的科研团队发现。围绕该成果写成的研究论文,已于国际学术期刊《致癌》杂志发表。他们的研究,成为针对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取得的首个重大成果。

  关键数据一:1%


  基因1%差异可决定是否患癌


  “有人容易得癌,有人则不太容易,这说明患癌风险是因人而异的,易患癌的那一部分人,即为癌症的易感人群。”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正东教授介绍说,通常男性在50岁时,会被建议进行前列腺癌的筛查,而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则被建议在40岁时就开始进行筛查。这表明,年龄是与前列腺癌的病发,联系密切的一个因素。如果从临床情况来看,男性在45岁之后,发病率就会急剧升高,此后每增加10岁,发病率增高1倍。50-59岁男性的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时则为70%。“近年来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急剧上升,就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有直接关联。”


  除此之外,最终影响前列腺患病情况的,还在于基因。据张教授介绍,已有研究表明,在父亲或兄弟等直系男性亲属中,如有1人患有前列腺癌,那么该家族中其他男子患前列腺癌的概率就比普通人高1倍;如果有2人,则概率高出3倍。这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基因有关。研究显示,部分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基因改变越多,患癌的可能性则越大。而他们团队研究的就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基因使人易患前列腺癌?


  “人类基因组99.9%都是一样的,在DNA序列构成上仅有极小(0.1%)的差异,”张教授告诉记者,正是这0.1%的差异决定着每个人的身高、体重、长相、肤色等生理特征,也决定着是否易患癌症、对何种药物敏感等性征。


  关键数据二:2倍


  3个基因位点可使致癌风险提高2倍


  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以上海为例,自2007年以来,其发病率位居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首位,在中国男性十大肿瘤发病率调查中,前列腺癌也从以前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这些表明,前列腺癌的病因研究成为当前医学界,必须抓紧时间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


  张正东教授介绍说,在明确了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与基因的差异相关后,他们针对人的基因个体性差异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重点分析了,患病人的基因和健康人的基因之间的差异。经过对国内的近4000例前列腺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基因情况进行对比之后,他们团队终于得出结论:在人的染色体上三个特定位置的基因,属于易感基因,是导致患者前列腺癌发病的关键。研究人员同时还发现,这些基因位点具有“累加效应”,即拥有危险位点数越多,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就越高:数据显示,仅其中一个位点就提高了携带者42%的风险度,如果3个位点同时存在,则个体患前列腺癌的风险要比正常人高2.26倍。


  关键数据三:6个要点

  避免触发6个“扳机” 减少发病几率  


  “这三个基因点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些基因位点看做潜藏在基因中的安全隐患,它们如同枪膛里的子弹,随时可能伤人,我们即使无法拔出这些子弹,但如果我们能够阻止有人贸然扣动扳机,就能够避免这种癌症发作的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据张正东介绍,得知这些风险位点,就可以使前列腺癌易感风险评估成为可能。“这对预防癌症发生是非常有价值的。”


  张教授向记者详细介绍说,此项研究成果的发现,意味着今后的老百姓,只需要通过抽取血液、毛发、口腔黏膜等部位的生物材料,交给医护人员进行基因型检测,就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基因结构,了解自己是否容易患癌(易感风险)。“一旦人们知道存在患前列腺癌的暗藏风险,就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阻断诱发癌症的因素,最大限度地避免其发生。”


  张教授说,对于前列腺癌来说,可能击发“子弹”的“扳机”很多,包括家族史、年龄、性别、人种、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6个要点。在诸多可能造成影响的方面中,有的因素是人自身无法左右的,有的则可以通过后天努力避免。通常来说,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会被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少吃富含动物脂肪的食物,定期进行前列腺癌筛查,并且避免接触与前列腺癌相关的有害物质,避开污染的环境等。


  关键数据四:1524


  对1524名患者


  基因开展分析

  “这项发现,还可以在针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上,提供指导。”据南京医科大医疗团队的另一名研究人员介绍,国外目前已有案例显示,有些药物对于某一类病人特定的基因型效果明显,但对另一种基因型则效果不好。


  因此,了解患者的基因型,有助于医疗部门针对病人的个性化预防和治疗,进行研究。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基因序列差异,了解不同个体对癌症等疾病的易感性,依照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防治。


  此前,南医大曾联合复旦大学等全国10多家科研机构,对江苏、上海等地的1524名前列腺癌患者和2169名健康人的基因组开展分析比较。张教授说,他们的后续研究中还将继续增加比对的样本量,以发现更多的“子弹”。不过张教授也表示,这项成果真正要投入应用,后续的路还很长,如果想要攻克这一危害男性健康的难题,还须发现更多的“易感标志物”。